与城市发展共融——重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栖居的主要场所,其实体的形态和虚体的品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不只是经济的机器,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结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一个人类文化的容器。   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产业的更替。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部分城市由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传统老工业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量企业搬迁后带来的工业用地更新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课题。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城市实践,国内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重庆这座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城市也正面临“退二进三”的城市转型,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迫在眉睫。   保护工业遗产目的在于保护城市的文脉,重点在于融入城市的再利用,在新时代的城市生活中展现其新的生命力。本文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的国内大多城市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理清重庆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对重庆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分析出重庆市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和其遗产价值,针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问题和矛盾,借鉴国内外在此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重庆实际情况,探索城市与工业遗产和谐共融的发展策略、措施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政府运作模式。   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2、3章)。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找出差距与异同,通过对重庆工业遗产的详尽调研和特征分析,提出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诸多现实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针对目前城市建设,提出对于重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体系化策略,即定性定量地评价工业遗产的价值,根据不同等级的遗产制定层次性的保护与利用梯度,采取城市“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样化的利用模式,达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结合重庆实际,阐述了利用遗产转型的契机,结合工业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空间、环境、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思路,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巨系统共融的具体措施;   第四部分(包括第6章)。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制度支撑,包括管理制度、法规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  
其他文献
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产业与人口向城市高度聚集,城市以规模和形态的扩展作出应对和反应。城市发展中,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一
结构与空间的关系在现代主义语境里很难被并置讨论。事实上,结构和空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具有层级的递进关系。从发展进化的角度,二者还存在着互为发展动力的关系。本文研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号召下,青岛市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推动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教育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小学风雨操场的建
学位
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各部分中,办公建筑无疑是最复杂、最具竞争性的,也是最具有潜力、回报最高的行业之一。在中国各大城市,比如北京,办公建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群
学位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场所。乡村聚落边界形态是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乡村聚落和外界自然的相互关系。本研究由
本文采用社会学领域的SIA(SOCIAL IMPACT ANALYSIS社会干预效果评价体系)和建筑学范围适用的POE(POST-OCCUPANCYEVALUATION使用后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对布达拉宫广场的变迁进
近年来,随城镇化浪潮的兴起,村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逐渐增多,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历史以来极为严峻的挑战时期。如今,农旅结合模式作为一种新事物不断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