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发展希望的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比例呈上升趋势,迫使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对于青少年进行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势在必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复杂的环境,云南省受国内外毒潮泛滥、毒品渗透加剧及境外“金三角”地区毒品的危害。学校必定成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中小学生是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目标人群,需要做到以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为起点,中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为基础。教师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能力素质及水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加大民族地区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骨干师资培训是开展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借鉴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一系列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为了更好的了解现阶段基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对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来提出客观有效的对策建议,并探寻出适用于基地对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模式。本研究不仅可以拓宽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的视野,丰富“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研究内容,而且对基地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在对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结构、培训评价方面都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培训目标不明确,使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偏向理论,缺乏实践;培训课程结构模块单一;培训评价工具和制度缺失。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的一些改善建议:明确合理培训目标;完善培训内容,适当增加具有激发功能的教学方式;设立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的发展性。最后,在研究反思部分,本研究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的民族地区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培训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出“三段式”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模式、实践应用模式、反思提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