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革命到革命的电影——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30年代左翼电影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题目为《从电影的革命到革命的电影》,意在将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框架内进行考察.通过对电影创作——包括剧本创作、电影故事和最后的实现方式影片、电影评论的历史考察,描述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框架内的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揭示电影运动与其他文学运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事实,并着重对左翼电影的生存状态和其话语规律进行了探讨.从第1章开始,我用了4章大约6万字左右的篇幅,对左翼电影的意识形态活语体系形成、话语实现的方式和过程进行了描述.第2章到第4章,我从作品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左翼意识形态语法的话语实现方式和过程.第5章从政策和文化两个方面对左翼电影话语生成和实现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考察.
其他文献
忧患与焦虑构成了周作人思想的两极,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周作人心中的苦结和异常复杂的思想状况.该文以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价值观为背景,分析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周作人思
方方以一部市民题材的小说创作《风景》在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事实上,真正体现方方创作精神和意图的却是她的知识分子题材写作.正如方方自己所指认的那样,以知识分子立
鲁迅和汪曾祺这两个生活经历、志趣和性格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部分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童年视角,但两者采取此视角的原因,对此视角的运用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却是全然不同的.
歌颂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歌唱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内蒙古人民带来的新生活;歌颂草原建设新成就,歌唱新时代蒙古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是玛拉沁夫小说主题的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和国家亦倡导大力发展美育。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大美育”的格局,就必须充分地利用当前社会所提供的种种有利条
论文把文学批评本体定位在建构当代文学批评学的角度上加以研究,并且,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这样,就不会使文学批评本体的研究脱离社会文化现实,也不会使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