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剖宫产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PPH)的可能高危因素以及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评估改良式多U型子宫压迫缝合术对剖宫产术中难治性PP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住院行剖宫产术治疗的难治性PPH患者42例(出血组)及按1:3的匹配方式随机抽取的126例未发生产后出血的正常剖宫产患者(正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出血组42例患者中经常规处理(按压子宫、缩宫素及欣母沛等促宫缩药物的应用、宫腔纱布或球囊压迫填塞、子宫动脉结扎、"8"字缝合、B-Lynch缝合等)无效而行改良式多U型子宫压迫缝合术10例(以下简称多U型缝合术)(缝合组),经常规处理未行多U型缝合术的患者32例(常规组)。统计方法是采取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主要包括卡方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通过出血组42例与正常组12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得知:难治性PPH的可能高危因素为高龄产妇(年龄≥35岁)、既往流产史、多次妊娠史、既往剖宫产手术史(P<0.05);2、缝合组10例产妇中因胎盘因素导致的难治性PPH6例(占60%),常规组32例产妇由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28例(占87.5%),两组均无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两组出血原因的差异无意义(P>0.05);3、缝合组的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量、麻醉后完整手术时间以及剖宫产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 2250.00±716.86ml、6.20±3.19U、120.50±21.79min、4.50±1.96d,常规组的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量、麻醉后完整手术时间以及剖宫产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 3510.00±1877.70ml、12.4±9.46U、148.83±62.74min、7.37±2.6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缝合组10例患者术毕出血均被有效控制,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常规组行子宫切除术6例;5、随访缝合组10例患者,恶露消失时间均正常,停止哺乳后均恢复正常月经,复查超声均未发现宫腔粘连等缝合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再次妊娠,已足月分娩1例,另外1例患者因术后不足1年妊娠而行流产术。结论:1、产妇高龄状态(年龄≥35岁)、既往流产史、1次及以上妊娠史以及剖宫产手术史为出血的可能高危因素,应对合并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孕产妇提高警惕,并做好预防措施。其中胎盘因素,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在难治性PPH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2、改良式多U型子宫压迫缝合术是简便、有效、快速、安全的止血术式,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非常适合于剖宫产术中其他止血方法不能奏效的紧急情况下应用。该术式有利于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极其适用于技术、血源及抢救设备不充足的基层医院,是值得推广及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