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丧葬礼仪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的制定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使人们的言行有礼可依。丧礼作为儒家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抒发人们对先辈德泽的敬意,又能求得自身心灵的安宁,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礼仪。徽州有“东南邹鲁”之称,素来传承儒家礼仪文化,维护朝廷礼法制度。徽州社会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其发展变化过程始终。其中儒家文化的内在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外在控制是徽州丧葬礼仪传承的不竭动力。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为丧葬礼仪的传承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情感支撑,而地方社会的舆论控制则进一步推动徽州丧葬礼仪延续和传承。明清徽州的丧葬礼仪是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传承的,既包括国家的礼法规范,又包括徽州宗族凭借礼仪观摩而进行的强制规范。宋代以降,中国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辐射范围远及皖南山区。佛道文化的强盛削弱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统治力量。随着儒家文化统治力量的减弱,徽州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徽州村野习俗约束力量的膨胀,对徽州礼仪产生规制作用的儒家文化逐渐被嬗变。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传统丧葬礼仪在徽州的嬗变和徽州特色丧葬礼仪的形成两个方面。明清时期,儒家丧葬文化在皖南徽州地区发生部分嬗变,既包括具体丧葬仪节的变化,又包括部分丧葬理念的变化。明清徽州丧葬礼仪的嬗变,不仅是对儒家传统丧葬仪式的改变,还包括徽州特色丧葬仪式的产生,例如偷丧、拾黄金、贺坟等等。徽州丧葬中的违礼嬗变行为虽然微小,但恰似一股暗流,悄无声息的冲击着徽州官府、徽州宗族以及精英士绅建立起来的儒家伦理体系。部分深受儒学文化影响的徽州宗族成员和乡绅精英,一方面通过言论强烈谴责和批判这种违礼的嬗变;另一方面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救助,意图嬗变这种违礼的丧葬行为,恢复儒家正统礼仪。明清时期,徽州社会固守的儒家丧葬礼仪虽然发生若干改变,但在主流上依然能遵从古代儒家礼制,徽州对儒家丧礼的传承贯穿于徽州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传承中有嬗变,嬗变的同时也在传承,这是徽州丧葬礼仪变化的一大特点。本文以徽州地方志和徽州族谱作为研究的基本史料,同时参考徽州文书和文人文集在明清时期徽州丧葬礼仪的传承和嬗变问题上做出探究。
其他文献
芳樟醇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成成分。芳樟醇有左旋和右旋两种手性异构体,它们的香型和阈值明显不同。然后,受以往分析手段限制,对于茶叶中芳樟醇这两种手性异构体的组成比例及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的一种多食性昆虫,在我国南北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取食为害多种植物,最喜食锦葵科、茄科和豆科等植
在全球化和科技化的背景下,“中国留学生”和“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两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与此同时,这两个研究领域在学界的研究热度也日渐上升,本研究将两个热门话题结合
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发病率高,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口服降糖药物和/或应用胰岛素等,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药物副作用大
《可可西里》是2004年华语电影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影片,荣获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摄影奖。影片的两位主创人员——导演陆
文章首先从事实和价值两个纬度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等概念进行辨析;其次着重论证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二元互动中,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历史使命与当代的主要研究课题,最后表明作者
自戈达尔用跳切打破格里菲斯的零度剪辑(无缝剪辑)理念和经典叙事模式后,电影语言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笔者试从1992年米克.杰克逊导演的影片《保镖》,1997年奥利弗.斯通导演
<正>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代人物,不可以不弄懂卫籍。卫籍是明代卫所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户籍。它对于我国人口的迁徙和分布起过重大作用。有的学者曾经论述过明代的籍和贯并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家族,人和多种动物易感。人冠状病毒感染后,通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状,严重者能造成死亡。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性以及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
北京、香港两个地区的普通小学中随机抽取了 2 2 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在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基本态度上 ,香港地区持赞同态度的教师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