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港是澳门开埠至今最早形成的两个主要城区之一,历经4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复杂、多元复合的城镇景观特色,是澳门传统商业核心区。本文采用康泽恩(M.R.G.Conzen)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视角,结合GIS地图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澳门内港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内港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和形态特征,将内港分为四个形态时期,即初创期(1557-1840)、成型期(1841-1900)、变革期(1901-1980年代)、衰退期(1980年代至今)。其次,针对每个形态时期,从平面格局(街道系统、地块组织、建筑基底)、土地使用、建筑类型等城市形态要素的特征和变化深入剖析不同时期城市形态特色,及其生成和演变的社会政治经济动力与文化影响因素,并绘制了每个形态时期的形态类型图。第三,选取澳门内港和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传统城市商业核心区作为比较对象,发现两个城市都经历了三种城市形态演变方式,即街廓内蕴与变异、街区扩张、再开发,并以此为媒介,深入分析和比较两个城市形态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葡萄牙管治下的澳门内港与欧洲城市商业核心区发展模式的异同。最后,分析内港城市形态演变与澳门城市发展的关系。一是,鸦片战争以后内港的发展改变了澳门半岛早期的城市结构。二是,内港与澳门半岛其它区域经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时期,提出平面格局分形计算方法,得出了不同扩张区域的平面格局量化数值,通过数值的不同探究其差异的背景原因。三是,总结内港的形态区域,归纳为四个层级,叠加后得到内港形态区域化特征,反映了内港独特的城市景观。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揭示了内港四个形态时期的不同特征。初创期,疍民上岸是内港的起源,形成了一港三区的基本形态框架;成型期,殖民统治与华商崛起是内港发展的动力,内港实现了三区融合,葡式规划与中式住区并置;变革期,工业化与商业繁荣是推动变革的动力,新马路区不仅对内港城市肌理产生切割,也引入新建筑立面和类型;衰退期,产业转移与空间竞争下,内港无序发展,表现在地块的自由合并、地块休耕、建筑高度的增长、建筑风格的平庸化。同时,发现了内港具有欧洲城市传统商业核心区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但在时间较晚、程度上仅限于局部。第二,揭示了1840-1980年澳门从葡城时代向内港时代转换。内港城市形态的扩张和再开发,推动了城市向北和向东发展。通过平面格局分形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发现各区域不同的平面格局,更可以引导新城规划。第三,进一步发展了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内港这类循环叠加、不完全变革的近代滨水商业区特征。通过采用GIS、分形的量化手段,实现了复杂城市形态特征的可量化分析,并制定了“形态时期+平面类型+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的内港形态区域划分方法。弥补了欧洲传统城市形态演变研究主要关注城市二维空间扩展的不足,对包括澳门在内的中国旧城区城市形态的管理和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