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像”绘画

来源 :艺术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z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叶,极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为西方学术界“历史终结论”、“政治终结论”、“哲学终结论”等一系列“终结”潮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艺术界,杜尚的《喷泉》虽然没有成功的进入展览,但他所引发的一系列“杜尚难题”,却彻底推翻了西方已有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引出一幅世纪末的景象。这样的时代背景加上丹托的推波助澜,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愈演愈烈,至今仍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艺术家在“终结”潮流的挟持下,最终在不断的创新和越界中耗尽了元气,使当代艺术成为多媒体、装置、行为等新型艺术的代名词,而架上绘画这种传统的艺术形态逐渐式微,丧失其“正统”地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沦为一种“残余”形态。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主要是关于形象在视觉形式上的美学研究,即制“像”研究,其本质是以主体视觉为主导,以纯化形象自身为目标。百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始终摆脱不了“复制”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窠臼,这不能完全归咎油画“舶来品”的本质,让大部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或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已经被后现代主义推翻的西方传统美学、哲学体系之上;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下,国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本就贫瘠,加之艺术理论向来是本国人文学科中相对较弱的学科,使得很多学者在改革开放后面对洪水般涌来的西学潮流,未免有些捉刀迻译或郢书燕说之嫌。学术理论的错误导向,恰如给中国当代艺术界丢了个烟雾弹,导致艺术家和青年一代学者迷茫而不知所措。中国当代架上绘画所处的这种生态现状,为“余像绘画”这一新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立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基于“后历史”艺术语境,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理论,逐一从“中国”、“当代”、“艺术”三个方面辩证中国当代艺术是否终结。“中国”不会终结,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标准,使得油画自传入以来,本身就不具备真正的“中国性”;今天的“当代”迟早会被下一个“当代”所取代而走上终结,;“艺术”作为欧洲启蒙现代性的产物也会终结。若“艺术”终结了,按照丹托和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理论,它的归宿应该是哲学。在欧洲传统美学和哲学基础已经被杜尚彻底推翻的情况下,或许我们应该从中国哲学里面去寻找当代艺术的“终结点”,若我们把“艺术”的“终结点”归于中国哲学,艺术在中国又能找到它新的发展方向和延续的契机。“余像绘画”主张架上绘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找发展的新可能。当代艺术之为“余像”,承启的是“象”的境界,呼唤的是意象美的回归,既然当代艺术生态环境下强调多元化,那么我们不妨从“余像绘画”着眼去发掘和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出路,声音虽然微弱、道路或许生僻,聊备一格。
其他文献
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大类型。识别企业财务风险则主要涉及到投融资环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宏观调控层面的风险等。而要
<正>银联闪亮登场,国家级的优厚背景和支持对微信、支付宝形成了巨大压力。云闪付在功能方面和微信等基本差别不大,要在市场中争得一席,必须要有特色,有优势。5月27日,银联联
<正>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定位?如何构建以及应用呢?近期,央行发文,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于2017年8月底前,其他商业银行于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