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对不同超级稻品种稻田土壤无机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通过土壤化学分析方法结合分子生态学研究手段,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选取四期超级稻代表性品种,研究施氮对稻田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明确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土壤微生物学基础,为大面积均衡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于2016-2017年在河南省信阳市河南农业大学水稻生产基地进行,以实现我国四期超级稻产量目标的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共设置了4个施氮处理:对照,不施氮肥(N0);低氮处理,施氮为210kg/hm~2(N210);中氮处理,施氮为300kg/hm~2(N300);高氮处理,施氮为390kg/hm~2(N390)。施氮显著增加了超级稻稻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剖面中无机氮的含量;产量较高的Y两优2号在抽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较高。铵态氮、无机氮含量在全生育期内变化幅度较大,整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苗期和抽穗-灌浆期有峰值。硝态氮含量在全生育期内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趋势,分别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有峰值。随着施氮的增加,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逐渐升高,无机氮主要由铵态氮和硝态氮组成,故无机氮含量也随着施氮增加而增加。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Y两优2号、Y两优900的铵态氮含量较高,而两优培九、Y两优1号的硝态氮含量较高。0~15cm土层深度的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无机氮含量均高于15~30cm土层深度,强烈的氮素循环发生在浅层土壤主要因为超级稻根系大部分分布在0~20cm。施氮显著提高了超级稻稻田土壤酶的活性,促进了稻田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产量较高的Y两优2号土壤酶活性较高。随着施氮增加,稻田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N300处理土壤酶活性最大,过高的氮肥用量反而抑制了土壤酶活性。在四期超级稻品种中Y两优2号的土壤酶活性最大。施氮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的氨氧化潜势和硝化强度,尤其是提高了浅层土壤(0~15cm)的硝化作用,在不同深度的土壤剖面硝化作用均是随着施氮增加而增加。在四期超级稻品种中Y两优1号的硝化作用最大。前两期品种的硝化作用较高也是引起硝态氮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品种是稻田土壤相关细菌群落结构的最大变异来源,施氮对其有一定影响。随着施氮和产量潜力的增加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降低。在四期超级稻中,物种观测数、Chao1指数、香农指数均随着施氮增加而降低,而辛普森指数随施氮增加而增加,施氮显著降低了超级稻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在对群落间的差异分析中发现,施氮在210kg/hm~2、300kg/hm~2时,微生物群落间差异较小,并且与不施氮和高氮处理的微生物群落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物种观测数、Chao1指数、香农指数均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而下降,辛普森指数则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而增加,整体上四期超级稻品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也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四期超级杂交稻土壤微生物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种植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的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间差异较小,而与Y两优2号和Y两优900的微生物群落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门水平以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占73.80%以上。随着施氮的增加,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随施氮增加而降低,其他优势菌门则是随着施氮增加而增加。相较前两期品种,后两期品种的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增加,而变形菌门下降。纲水平以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纲(Bacteroidia)为主,占55.84%以上。其中,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硝化螺旋菌纲和拟杆菌纲相对丰度随施氮增加而增加,其他优势菌纲则随施氮增加而下降。相较前两期品种,后两期品种的梭菌纲和厌氧绳菌纲增加,而硝化螺旋菌纲和δ-变形菌纲下降。施氮和品种刺激超级稻稻田土壤硝化作用,改变土壤硝态氮含量,进而引起土壤相关细菌的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随着施氮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尿素被剧烈分解产生的大量铵态氮除了植物本身吸收以外,较大程度的促使硝化作用的发生,硝态氮含量随之增加。随着产量潜力增加,抽穗期光合势积累和根冠比呈升高趋势,可能通过根际沉积作用较大程度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碳源,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Acidobacteria-6、厌氧绳菌纲、Phycisphaerae及索利氏菌纲与氨氧化潜势、硝化强度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硝化螺旋菌纲和拟杆菌纲与氨氧化潜势、硝化强度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施氮的增加,超级稻稻田土壤酶活性提高,氮肥被大量分解,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大幅度增加,产生较高的铵态氮促使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导致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累积;施氮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超级稻品种的差异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最大变异来源。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和施氮造成的土壤硝化作用和硝态氮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超级稻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土壤因素。
其他文献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深加工原料,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玉米生产上,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其中玉米南方锈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病原菌小种分化,玉米南方锈病发病情况在我国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的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选育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品种是有效的防治手段,开展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可以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种子是极其重要的种质资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存在繁殖系数较低(仅有1:10左右),生产中用种量较大等问题,因此,高活力种子是保证花生出苗率高、植株整齐度及产量潜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种子在收获后的加工贮藏阶段是种子老化裂变的开始,老化不仅对花生贮藏带来影响,致使种子活力逐渐降低,发芽指标与营养品质大幅降低,影响田间的种植生产和加
玉米穗粒腐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发生的病害,致病菌广泛,引起我国穗粒腐的病原菌主要是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被侵染后的玉米籽粒腐烂变质,不仅能够造成产量的降低,而且其病原菌代谢产生的伏马毒素等真菌毒素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因此,培育并推广抗性品种是最安全经济的策略。本试验以感病自交系N6为轮回亲本构建
穗长是玉米产量性状重要的构成因子之一,在玉米单穗产量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玉米育种中选择的主要目标性状。截至目前,玉米穗长相关基因的克隆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我国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为受体亲本,综3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材料(CSSL)为基础,筛选到一个穗长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q EL10。通过分离群体构建、分子标记开发、田间表型鉴定和交换单株筛选等策略,对该玉米穗长主效QTL q
叶片是植物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玉米叶片早衰将导致叶绿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的提前降解、光合能力降低、细胞死亡等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因此深入研究早衰形成的分子机理对调控和延缓衰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和高配合力并在阻止授粉条件下早衰的玉米优良自交系08LF和阻止授粉条件下不早衰的自交系M1-7及其构建的F7
玉米小斑病、灰斑病和大斑病是三种世界性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和欧美等国家地区都曾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利用玉米自身的抗源,选育优良玉米品种是一种直接有效防治三种病害发生的方法。而开展抗性基因的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为抗病育种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检测玉米植株抗病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法,该法具有准确、检测限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但需要专业
本论文通过对河南省产区(渑池、洛阳、南阳)丹参种质资源进行调查与研究,共收集了15个丹参类型,分别为:M1、M2、M3、M4、M5、C1、C2、C3、C4、F1、F2、F3、F4、S1、S2。从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指标性成分等方面,对所选丹参类型进行比较和种质资源评价,通过并对农艺性状及指标性成分含量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优良种质类型,充分了解丹参种质的特殊性状与特征指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分析不同品种地黄菊花心和非菊花心部位的毛蕊花糖苷含量差异入手,进一步探究了毛蕊花糖苷在地黄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规律、诱导子处理以及不同栽培方式对地黄毛蕊花糖苷积累的影响,并利用比较转录组方法解析了地黄菊花心和非菊花心部位毛蕊花糖苷含量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筛选出一个与毛蕊花糖苷积累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关键催化酶基因——糖基转移酶基因RgUGT2,克隆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表达特性和亚细胞定位,利用遗传
砷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元素,对人类和动植物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磷和硫均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且直接影响水稻对砷的吸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不恰当的开采矿业以及含砷类农药化肥的滥用等人为因素,致使砷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展有关磷砷以及硫砷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降低水稻砷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核酸小分子RNA,不仅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本试验以黄淮南部主导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百农207为材料,设置不同灌水和施磷处理。灌水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拔节1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2水(W2)3个水平;施磷设2个处理水平:P0(不施磷)、P1(150 kg·hm-2);氮肥水平:240 kg·hm-2。自2012年开始在大田条件下采取定位试验方式,于2016-2018年度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灌水与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