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PCOS不孕患者实施IUI的有效性,分析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缩短治疗疗程、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及提高CPR。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5年1月~2017年3月因PCOS不孕症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实施IUI(AIH)及IUI后未妊娠转为IVF/ICSI的女性患者的CPR,追踪至2018年2月。将患者的妊娠结局与基础状态进行相关分析,分析治疗的效率,从而获得患者特征(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内分泌状态)与CPR的关系。为避免各种因素混合对CPR的影响,将各个条件进行筛选控制,排除极端状态,保证在进行一种因素研究时,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所研究因素的干扰,突出该因素与CPR相关性,从而找到影响CPR的关键因素。研究包括:1.对PCOS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BMI、内分泌因素、促排卵方案、内膜厚度及内膜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2.PCOS患者经历每次IUI的CPR比较;3.PCOS患者行IUI未获临床妊娠者继续行IVF/ICSI次数及CPR;4.选择同期因弱精子症实施IUI和输卵管阻塞因素行IVF/ICSI的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次回顾性分析中PCOS患者行IUI共269人,共413周期。IUI未妊娠者转行IVF/ICSI共83人,105周期。同期因弱精症不孕行IUI患者共347人,609周期,因输卵管因素不孕IVF/ICSI患者共307人,515周期。1、PCOS不孕患者行IUI治疗时分别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FSH、LH、T、LH/FSH、超声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及促排卵方案对IUI CPR的影响。控制条件包括:年龄(25~35)岁,不孕年限≤10年,BMI在(18~25)Kg/m~2,T≤3nmol/L,超声内膜厚度(6~14)mm,内膜形态A或B,促排卵方案为口服、注射或口服+注射方案。研究年龄因素时,PCOS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年龄分别为(28.149±2.742)岁及(29.283±3.335)岁,有显著差异(P<0.05),PCOS≤30岁与>30岁时两组CPR分别为29.01%及14.75%,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对照弱精组患者≤30岁与>30岁CPR分别为19.57%及13.27%,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不孕年限因素时,PCOS不孕患者分≤5年及>5年时,CPR分别为23.97%及2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BMI因素时,分≤18 Kg/m~2、(18~28)Kg/m~2、≥28Kg/m~2组时,CPR分别为30%、23.81%及18.75%,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基础FSH因素时,PCOS妊娠者与未妊娠者FSH均数分别为(6.768±1.447)IU/L及(6.588±1.660)IU/L,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基础LH因素时,IUI妊娠组平均LH 8.420(5.680,12.825)IU/L,未妊娠组10.955(5.958,15.860)IU/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COS不孕患者分≤10IU/L及>10IU/L组时,CPR分别为29.07%及18.82%,无统计学差异(P>0.05),PCOS不孕患者分≤15IU/L及>15IU/L组时,CPR分别为26.83%及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PCOS不孕患者分≤20IU/L及>20IU/L组时,CPR分别为25.66%及10.53%,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基础T因素时,PCOS不孕患者分≤2.98 nmol/L及>2.98 nmol/L组时,CPR分别为23.98%及17.65%,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LH/FSH时,PCOS不孕患者分≤2与>2组时,CPR分别为29.20%及13.79%,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对照弱精组患者≤2与>2组时CPR分别为14.97%及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内膜厚度时,PCOS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内膜厚度分别为10.000(8.450,11.000)mm及9.00(8.000,10.100)mm,有显著差异(P<0.05),PCOS不孕患者分≤6mm、(6~12)mm、≥12mm组时,CPR分别为16.67%、24.83%及29.17%,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6mm、(6~14)mm、≥14mm组时,CPR分别为16.67%、24.85%及37.50%,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内膜形态时,PCOS不孕患者分A+B及C组时,CPR分别为23.98%及6.45%,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弱精组患者分A+B及C组时,CPR分别为15.29%及16.22%,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促排方案时,PCOS不孕患者分口服、注射或口服+注射促排药物时,CPR分别为18.00%、20.00%及27.36%,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PCOS患者基础LH/FSH及内膜形态因素未累加及逐一累加时,CPR分别为25.10%、21.13%及15.00%,无明显差异(P>0.05)。PCOS患者根据基础LH/FSH≤2及>2、超声内膜形态A+B及C分为四组时,各组CPR分别为:25.10%、13.16%、24.04%及15.00%,无统计学差异(P>0.05)。LH/FSH≤2时IUI累计周期1、2及3次CPR分别为26.06%、19.23%及20.0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H/FSH>2时IUI累计周期1、2及3次CPR分别为22.22%、24.32%及25.0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PCOS患者行IUI治疗周期时累计第1、2及3次周期CPR分别为24.91%、20.87%及20.83%,逐渐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行IUI时累计第1、2及3个周期CPR分别为12.97%、10.15%及7.02%,逐渐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PCOS患者行IUI治疗未妊娠转行IVF/ICSI治疗CPR高,曾实施IUI次数与行IVF/ICSI CPR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1、在年龄≤38岁、FSH≤12IU/L时,PCOS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基础LH/FSH及内膜形态对IUI CPR有明显影响,年龄及LH/FSH越高CPR越低,内膜形态为A+B型CPR高于C型。2、在年龄≤38岁、FSH≤12IU/L时,PCOS不孕患者不孕年限、BMI、基础FSH、LH、T、内膜厚度、促排卵方案对IUI CPR无明显影响。3、PCOS不孕患者CRP随着IUI次数增多而降低,在转IVF-ET前至少行3次IUI治疗是必要的,由于IUI 4次及以上次数样本量少,需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研究。4、PCOS患者行IUI治疗后未妊娠者转IVF/ICSI的妊娠结局与曾实施IUI次数无明显相关性,IVF/ICSI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