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危机现象,包括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内,都在探究道德危机的原因,寻找世界健康发展的灵丹妙药。当代美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主张:重述或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是当代走出道德困境的良方。有的把目光转移到了东方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磨砺而仍然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联合国原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曾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当今一个成功、昌盛的社会,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阐述的许多价值观念。”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的意义所在。在国内,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现实的、多元的、积极的、开放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总体上与社会转型期是相适应的,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进步的。但是,也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严重地异化了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与受社会上物质主义和“道德无用论”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先秦儒家高扬道德的意义,强调道德对个人具有安身立命的价值,对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的价值。所以,研究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可以为今人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重建提供历史借鉴。古人云:“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是说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既在于内心的获得,也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能否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践行于社会生活。有了“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先秦儒家正是洞察了道德的价值和魅力,故尔,十分重视道德的价值,强调对道德的价值追求,推崇个人的心性修养和道德修养,主张用道德手段治理国家与社会,并建立了系统完备的道德价值思想体系。本文以先秦儒家的道德价值内涵、先秦儒家的道德价值目标以及先秦儒家的道德价值实现路径为线索,最终落脚到现代启示。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梳理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建设现代道德文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将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放到它形成、发展的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下,认识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的本来面目,并从中汲取营养,启示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借古鉴今。个体修养是道德建设的根底,个体内外兼修,才能达到“有德”境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最早把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提到理论高度,孔子的智、仁、勇“三达德”和《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堪称先秦儒家个体修养中具有代表性的德目。其价值内涵就是修身成人、安身立命。修身成人针对人的内在修为,自我完善;安身立命针对人的外在价值,外圣为王。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是“成人”之美,并通过个体修身“成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目标。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安伦尽分之伦理秩序和天下大治之理想社会是先秦儒家的道德价值目标。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也是其追求的最高政治目标和终极关怀。“内圣”在“成己”,“外王”在“成物”。如果说“内圣”规范了主体日常生活的轨道,决定了其生命的方向和政治的理想,那么“外王”则表明主体对国家、社会的应尽义务和厚德载物、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所以,一个人既要强化内在的道德修养,解决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又要表率他人、移风易俗,以推动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孔子著名的“正名”思想,就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动乱局面提出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主张以名定责、名正言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分。以达至安分守己、安伦尽分、等级有序的社会。总之,不论是个体道德修养还是社会伦理秩序,最终达到的理想目标都是社会和谐、大同之世,这些都离不开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大同之世是孔子人生哲学中最终的理想王国,也是人们世世代代向往、追求的理想社会境界。孔子的“正名”思想,不论其主观意图怎样保守,但就其主张通过“正名”达至和谐有序的大同社会这一点而论,它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道德价值之实现依赖于个体道德修养、社会教化和政治保障三个路径。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首先是个体修身,先秦儒家对个体修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知耻求荣是修身之要,强调羞耻之心是“人之异于禽兽”的根本区别点,知耻是立人之大节。志学思行是修身之道,立志是君子人格之要义,强调学思结合,重在力行。同时,他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看作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路径又看作是个体道德修养的体现。其次,道德的最终实现要通过社会教化,只有在上位的人道德高尚,成为君子,才能够使得在下位的人接受道德教育,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尚德的道德风气。最后,德治、仁政和礼治等政治举措是道德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先秦儒家以一种学派精神对个体、社会、国家勾勒出完美的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理想政体。这种完美性既基于人性、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使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至今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超越于生活,表现之一在于先秦儒家道德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道德在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提出德性生活,有德境界。在个人、集体、社会中,始终维护国家、集体的优先性。现代社会在维护以国家、社会为本位的同时,区别于封建社会压抑个性、束缚主体精神的鄙陋,高扬尊重个性、发扬主体精神的文明新风,同样具有时代意义。表现之二在于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这一思想来源于儒家仁学思想的扩展与推演,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安百姓”、“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逻辑发展,成为儒家追求的社会理想。抛开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充实其对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的深刻内涵,仍然是现代社会人类奋力追求的崇高理想。此外,先秦儒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以及“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怀,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通过梳理,进一步坚信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中一定会发挥更大价值。总之,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内涵博大精深,理论体系全面完备,不仅奠定了儒家道德学说的根基,而且成为儒学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中国道德文明和礼仪之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撑,提供了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因而,研究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对于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匡正现代社会出现的物质享乐主义和“道德无用论”的时弊,塑造和提升国民性格、气质、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