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分析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949423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我国的金融系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也越来越重要,而货币政策作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工具,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载体,其行为也影响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效力。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引起金融市场的新变化进而影响着银行行为,最后关系着货币政策的效力。基于此种原因,本文围绕金融科技的发展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利用2011-2018年38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并通过系统GMM法实证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以及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然后通过是否在全国都布置有营业网点的条件将银行的样本分为两类,并基于银行异质性考察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我国存在;金融科技加剧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考虑金融科技的环境下,全国性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化更加敏感。接着使用了三种方法来检验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证明了本文结论是稳健的。最后通过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到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对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第二,监管部门应该针对银行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监管;第三,央行与监管部门应该引导银行合理的加大对金融科技技术的利用,降低银行系统中累积的风险。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投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行为,事关企业价值增值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企业一直致力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行高效投资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在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经营过程中,煤炭行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普遍存在,不仅影响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额浪费。在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以及煤炭行业内控乏力的背景下,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日益凸显。在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