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所有因癌症而死亡的原因中占据第一。目前已经证实,miRNA(microRNAs)参与了包括生长、发育、应激反应、凋亡以及致癌作用等各种细胞生命活动。在调控癌症方面,miRNA可分为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七氟烷对全身多个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对癌症患者的抗侵袭迁移作用,但七氟烷对于肺癌细胞miRNA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七氟烷对肺癌患者的保护作用,明确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七氟烷预处理对A549细胞(人肺腺癌细胞)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miRNA的量和种类的影响,探讨炎症因子和miRNA的变化关系,为七氟烷对肺癌患者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1).肺腺癌A549细胞培养24小时后,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七氟烷处理组(SEVO组)。七氟烷组采用1%,3%七氟烷预处理1h,2h后,采用RT-qPCR法检测两组细胞的A549细胞miRNA34a,146a,223,155,21,221和Bcl-2蛋白的含量,以及癌细胞凋亡率;(2).选择拟行肺叶切除术的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ASAI-I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3%七氟烷组(SEVO组10例),两组病例麻醉诱导相同(静脉诱导),SEVO组麻醉诱导完成后用3%七氟烷吸入30min,七氟烷预处理后行单肺通气,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至术毕,于麻醉诱导前(T1)、七氟烷预处理30min后(T2),C组于麻醉诱导前(T1),静脉麻醉维持30min后(T2)检测血清miRN155,146a,21的含量。(3).分组同第二部分,两组诱导结束后C组给予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维持,3%SEVO组用相同诱导方法后用3%七氟烷吸入30min,七氟烷预处理后行单肺通气,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维持至术毕。于麻醉诱导前(T1)、七氟烷预处理30min(T2)、单肺通气结束后(T3)检测miRNA155以及IL-8含量。结果:(1)1h,2h miRNA表达,1%SEVO组与C组比较miRNA无明显差异(P>0.05)。3%SEVO组与C组比较,miRNA155 1h,2h均明显降低(P<0.05);miRNA146a 1h无明显差异(P>0.05),2h增高(P<0.05);miRNA34a均无明显差异(P>0.05);miRNA21 1h无明显差异(P>0.05),2h降低(P<0.05);miRNA221,223均无明显差异(P>0.05);3%SEVO组凋亡率明显高于C组,抗凋亡蛋白Bcl-2明显低于C组。(2)3%SEVO组相对于T1时间点,T2时间点患者血清miRNA155均明显降低(P<0.05);miRNA146a,miRNA21无明显差异(P>0.05)。(3)T1时间点两组血清miRNA155,IL-8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T3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EVO组T2,T3时间点血清miRNA155,IL-8含量明显低于T1时间点(P<0.05)。结论:3%七氟烷可以调节癌细胞和肺癌患者血清中miRNA的表达量,并且增加肺癌细胞的凋亡率。七氟烷预处理后抑制促肺癌miRNA155基因的表达,并在之后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可以安全的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手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提高术后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