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求经门静脉及肝动脉途径肝内移植微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海藻酸钠在无菌条件下经制作成为直径约50~500微米的微囊。健康雄性狗20只随机分组,经门静脉移植组(V组)分为V1、V2组,经肝动脉移植组(A组)分为A1、A2组;各小组动物5只;V1、V2、A1、A2组分别移植微囊16000个/Kg、32000个/kg、32000个/kg、48000个/kg。微囊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6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B超监测动物的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术前、及术后24小时、1周、2周、4周、6周、9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抽血检测肝功能的改变,术前及术后1周、2周、3周、4周、6周、9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抽血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术前及术后12周、24周、36周及48周行肝脏MRI灌注检查。术前及术后6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在CT或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B超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A1组和A2组术中、术后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V1组移植术中门脉血流减慢,但是微囊移植后30分钟立即恢复,以后较术前无明显改变;V2组术中见门脉血流减慢、门脉扩张,微囊移植后恢复较缓慢,术后1周内恢复达术前水平。血清纤维化指标:A、V组血清HA值在移植后1周逐渐升高,12周后缓慢回落:同一途径移植微囊量增加,HA升高的幅度与持续时间亦增加;不同移植途径、相同移植剂量,V组上升更显著。相同途径、移植量增加,CⅣ上升幅度增加。各组间HA、CⅣ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V组、A组术后ALT、AST短期内均不同程度增高,24小时达峰值,V组升高幅度较A组大,相同移植途径、随移植量增加ALT、AST升高更明显:2周后ALT、AST逐渐恢复,ALT在不同途径,相同微囊量组V2组、A1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在不同途径,相同微囊数量的V2组与A1组间、V1与V2组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磁共振灌注:各组移植后6周肝脏同一感兴趣区域达到灌注峰值时间TP(time to peak)延长,其中V2组延长最明显,其后逐渐回落,至48周时,各组TP接近于术前水平,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肝动脉移植组肝实质感兴趣区与门静脉主干TP差值变化不明显,经门静脉移植组肝实质感兴趣区与门静脉主干TP差值呈下降趋势,V2组更显著,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在肝动脉分支、门静脉分支及肝窦内见到微囊。V1组肝脏术后部分可见肝细胞轻度浊肿,余未见明显异常改变:V2组移植术后24周时,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汇管区少量胶原纤维沉积、肝细胞浊肿,48周后汇管区见明显胶原纤维增生。A1组术后肝脏未见明显异常改变;A2组部分可见肝细胞浊肿,未见明显纤维增生。结论经门静脉大剂量微囊移植可造成对肝脏的损害,移植量达到32000个/Kg时可造成中远期肝纤维化:经肝动脉肝内移植对肝脏损伤较小,移植量达48000个/Kg仍未见明显肝纤维化,经肝动脉移植有望可能成为一种更安全的移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