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宁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隅,是由内地西向西北、南达西藏重要交通咽喉地带,突显其在西北乃至全国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历史军事地理的视角出发,以清代为断代,以西宁地区三县四厅为空间范围,探究清代西宁地区军事防御态势,结合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具体研究清代西宁地区历史军事地理,以期丰富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也为当今国防建设提供些许历史借鉴。文章运用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方法,按照历史军事地理研究范式对清代西宁地区进行研究。作为西北重要的枢纽地带,清代西宁地区军事地理地位十分重要,清廷极为重视对其经营。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对军事行动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从防御力量上来看,清代西宁地区军事力量具有多样性,包括土司和部落武装力量、八旗驻防兵力、绿营营汛、短期防兵、备兵、乡勇和练军。出于战事和形势所需,不同时期清廷在西宁地区积极对不同军事力量进行使用。其中土司和部落武装力量在清代西宁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同清军进行历次军事平叛等行动。清前期主要以八旗和绿营兵力为主要军事力量,同时绿营兵力在布防上也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清嘉道绿营兵力没落后,以乡勇、团练和练军为主要军事力量。总体而言,有清一代随着时间的演变各种军事力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防御设施上来看,为加强区域军事防御,清代西宁地区形成了众多防御设施。对关隘、堡寨、城池、长城、驿站交通等重要的防御设施进行研究,揭示关隘堡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城池的防御特点、长城空间走向的防御作用、驿站交通的空间格局。宏观上,清代西宁地区的防御设施呈现出了多层设防的特点。从战事分布来看,对清代西宁地区战事的统计标准以及时空的界定进行论述,进而探讨清代西宁地区战事的时空分布。通过对清代西宁地区战事的梳理和研究,其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明显的阶段性战事高峰,而在空间上表现为三个主要的战事分布区域,呈现出“新月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