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统计检验方法的探讨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现阶段由于我们对云、降水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在评估人工增雨效果时对自然雨量的估计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如何客观有效的评价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文中根据2008-2012年泰安自动雨量站资料和2012年泰安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对人工增雨进行相应的分析。  结合历史资料,对泰安市的降水情况进行增雨几率分析,发现根据历史资料7月到9月的增雨几率较大,其中以7月最高。而2012年的情况略有不同,增雨几率最大的是6月到8月,其中以7月的增雨几率最高。在一天内增雨几率最大的时间段,从历史数据来看是在01时和04时,其次是在08时和18时,而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增雨几率较大的是16时和17时。  为了提高作业区自然降水量估计的准确性,本文根据泰安市2008到2011年4月~10月的自动站雨量资料,选取多个影响区和对比区方案,通过调整影响区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样本的筛选条件,最终确定了相关性最好的一个影响区和对应的两个对比区。结果表明,在影响区选择中,以影响区轴线与主要降水天气系统来向相垂直为好。增加少量自动雨量站,影响区和对比区的相关关系变化不大。且不论影响区如何选择,相对于其他对比区,对比区1和对比区4的相关性均最好。  以选定的影响区和对比区1为例,将原始数据经过柯尔莫戈洛夫检验后,发现当原始雨量经过五次开方处理后,得到的新变量的正态性最好。对泰安市2012年4月~10月的增雨作业结果,分别用区域历史回归试验和双对比试验方法来检验增雨效果。结果发现,采用区域历史回归方法时,第5次和第6次作业的显著性水平较高。采用双对比分析法时,以日作业次序第8次作业效果最好,其次是第3次和第10次作业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该文根据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作.主要研究地是该省黄山旅游区、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组合.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空气负离子
学位
本论文针对东北冷凉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低温、干旱等问题,研究不同措施对极早熟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2015-2016年对黑河市九三管理局历史30年气象要素和大豆品种黑河43在覆膜、不同密度等级和化控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量、花荚分化规律、作物生长参数、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冠层分层受光量和干物质量、产量构成要素等试验指标进行测量分析。试验结论如下:(1)覆膜增密在大豆植株生长前期具有良好的保温
本文通过利用三波段积分浊度仪(TS13563)观测了南京北郊四个季节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分析了南京北郊气溶胶散射系数的逐时变化,日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