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及其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鉴别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血清学、组织学、免疫细胞学综合分析中发现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区别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标志物。方法:该研究纳入15名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及24名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肝脏穿刺活检。根据1999年自身免疫性肝炎国际评分系统吻合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情况作为诊断依据。重叠综合症,病毒性肝炎和代谢性肝病患者被排除在外。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通过对连续肝组织切片内CD4+Foxp3+CD25+/-T调节细胞的单/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此对细胞表型识别区分。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4+Foxp3+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对所有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随访。结果: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2岁(4457岁),本组患者病发诱因大部分与中药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厌食等,个别患者可伴随有肝外的表现,如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血清ALT、AST、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高于正常。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相比,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AST、ALT升高的水平更高,肝小叶内的炎症浸润更明显,3区坏死更多见,并且肝小叶内CD4+Foxp3+CD25-T调节细胞数量更多(P<0.01,P<0.05,P<0.05,和P<0.01)。并且,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中,肝小叶内的炎症浸润程度与AST/ALT升高的水平或者肝小叶内CD4+Foxp3+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成正相关(P<0.05,P<0.01,P<0.01)。最后,肝小叶内嗜酸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汇管区胆管增生在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比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更常见(P均<0.05)。然而,外周血中CD4+Fosp3+CD25+/-调节性T细胞在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健康对照组中并无显著差异。结论: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中存在的一些鉴别点,这些要点对于两种疾病的鉴别有临床意义,可以在疾病早期阶段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