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然小说是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一个标本,其折射出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流变,也昭示了百年中国文学以及百年中国文化的变迁。论文在对浩然小说创作研究进行史的梳理的基础上,把浩然小说创作放置在百年乡土文学视野下,结合浩然风雨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对浩然小说中的主旨构建、新人书写、史诗诉求进行发掘和考量,力图揭示浩然小说创作的复杂性、多面性。
全文分绪论、正文四章以及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从时间、空间和民族灵魂铸造三个层面来探讨百年乡土小说的发展过程;梳理浩然小说创作的研究史;在挖掘研究现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以50-70年代、新时期和世纪末为界,结合文化语境、文学思潮的变迁探索浩然风雨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揭示浩然从十七年到文革不断强化文学的政治意图的历史进程,考量其在新时期政治视域下的艺术探寻,审视其世纪末政治诉求下的艺术创作心理。
第二章探讨浩然小说的主旨构建。本部分解读浩然小说如何建构单一而平面的审美模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革命合法性的大道通衢,探讨文本中民间话语、精英话语和政治话语之间的纠结;考察政治话语内部社会、家庭和道德之间的拼贴;剖析总和政治、政策紧密相连的思维方式带给浩然新时期创作的损益。
第三章考察浩然文本中的新人书写。从被革命理念完全占据的精神世界,以及政治道德化和面对面冲突的修辞方式两个方面来阐明浩然小说中新人的构筑,分析作为政治乌托邦具象表征的新人的文化寓意和审美局限,并勾勒浩然在新时期人学道路上的艰难求索。
第四章讨论浩然小说的史诗诉求。这一部分探讨政治框架下的历史阐释和生存境遇及心理动向的艺术想象,二元对立的整体结构和细节的填充,以及阶级世界和乡村日常生活并存等浩然小说所诉求的史诗模式。
结语大致分析浩然之后的乡土小说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文本依旧政治化,但阐释方式从为政治转向为人生,浩然之后的的乡土小说在历经蜕变以后,超越具体的社会政治问题,将题材领域扩展到人性、家族、文化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