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督导是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社会工作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的迅猛发展,境外督导在帮助内地社会工作者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督导费用高昂、政治文化水土不服等,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成为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现阶段行业、社会工作机构、一线社会工作者对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的需求状况,发现现阶段培养的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数量与国家规划数量仍存在较大缺口,满足机构对本土督导的综合和多种能力需求有待提升,督导功能的全面发挥还有待增强,满足一线社会工作者对督导功能的多元的需求还有待增强,总而言之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待满足行业、一线社会工作者的需求,研究如何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显得非常有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广州市“学院式”培养模式和深圳市“师徒式”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分析了“学院式”、“师徒式”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学院式”模式具有培养流程规范化和流程化,培养内容模块化和系统化等优势,“师徒式”模式具有立足机构需求选拔和培养人才,督导关系稳定,有助于个性化动态化人才培养等优势,归纳广州市、深圳市两地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人才培养与本土契合情境有待提升,人才淘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督导能力发展与社工行业发展匹配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并对广州市、深圳市两地培养督导人才模式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社会工作督导培养处于探索期,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足等,运用协同理论及借鉴广州市、深圳市两地督导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指导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包括加强培养顶层设计、分层分类培养、培养过程应有持续性和进阶性等五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更好的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