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的特殊性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逻辑比较研究的一个侧面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逻辑的特殊性,即中国古代逻辑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逻辑比较研究中的一个侧面。20世纪的中外逻辑比较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同”到“异”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代逻辑、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界已形成一个新的中国逻辑史学科的研究方向。本文在注重求同研究的同时,重点突出求异的研究。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逻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逻辑学作为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具有全人类性的,是普遍的。但是逻辑学作为一定历史的产物,又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历史条件,从而使得逻辑学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逻辑与印度因明和古希腊逻辑不同,中国古代逻辑的时代性、区域性等决定了中国古代逻辑具有特殊性。   第二部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逻辑特殊性研究的成果。主要介绍20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逻辑中的“名”、“辞”、“说”、“三物”、“推类”及“辩”的微观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种成果揭示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固有特质。   第三部分,中国逻辑特殊性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部分主要从宏观方面阐述有关研究成果。中国古代逻辑由于受特定的民族传统、历史条件的影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逻辑与政治伦理学说相联系;中国古代逻辑重内容、轻形式;中国古代逻辑以譬喻式推理为基本推理形态;中国古代逻辑以名辩为中心;中国古代逻辑包含有辩证思维的内容等五个方面。   第四部分,中国逻辑特殊性的成因。有关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古代逻辑受到社会环境、科学背景、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是形成中外逻辑的差异,导致中国逻辑特殊性的深层次原因。   第五部分,探讨中国逻辑特殊性的意义。探讨中国逻辑特殊性,对认识不同的逻辑传统、逻辑发展历史、中外逻辑的比较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黄宗炎易学与哲学思想之研究者日已增多,而至今仍有所憾,一些基本的生平、著述及错误的历史记载仍旧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其学术内容与思想也存在很多需要忠实释读、客观评
讲到宋明理学,大多只讲到其哲学,甚少提及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就是没有配合他们的哲学思想,来研究他们的政治思想。本文围绕朱子为政之道这一命题展开,通过朱子的时代背景与政
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国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人或人群所使用的,是他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任何生产方
台湾地区,因其特殊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给各宗教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传统宗教与信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新兴宗教也大量兴起。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天帝教,其作为台湾地区的一个新
本文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今文尚书》二十九篇中,古圣帝王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天命”这一观念的。   “天命”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作为至高主体的天的意志”,但与《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