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有870万,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结核病患者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肺结核占64%,肺外结核约占36%,从属于肺外结核病的骨关节结核约占4%。关节结核大部分由肺或其他原发部位结核转移形成,此类疾病存在前期病情发展隐匿及确诊准确度差等特点,往往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晚期的肢体畸形或残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是由于关节结核病变部位临床标本中含菌量较少,致使常见的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方法诊断关节结核敏感性极大降低。随着对分子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利用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诊断结核病的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release assays,IGRA)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IFN-γ作为一种异型糖蛋白,主要由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等刺激活化的CD4+Th1、CD8+T细胞及NK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也是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关键性Th1型细胞因子。IGRA诊断结核的原理是当体内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致敏T淋巴细胞遇到特异性抗原时释放IFN-γ。目前IGRA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相比结核菌素试验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影响IFN-γ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目前主要用于潜伏期结核筛查,对活动性关节结核患者全血IFN-γ检测结果不明。为进一步了解活动性关节结核全血IFN-γ检测的结果,本研究选取2012.4~2013.12间解放军309医院收治的35名活动性关节结核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采用5种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CFP10/ESAT6融合蛋白;Rv2041蛋白;Rv0057/1352融合蛋白;Rv1419蛋白;Rv1656蛋白)刺激,应用化学发光酶联吸附法检测,比较5种特异性蛋白刺激时化学发光酶联吸附试验检测全血IFN-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和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验证全血IFN-γ检测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CFP10/ESAT6融合蛋白作为刺激蛋白时全血IFN-γ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7.1%和65.7%,PPV和NPV分别为62.9%和74.2%,LR+和LR-分别为2.25和0.348;Rv2041c蛋白作为刺激蛋白时全血IFN-γ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6%和54.3%,PPV和NPV分别为60%和63.3%,LR+和LR-分别为1.50和0.579,Rv0057/1352融合蛋白作为刺激蛋白时全血IFN-γ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57.1%,PPV和NPV分别为62.5%和66.7%,LR+和LR-分别为1.67和0.500;Rv1419蛋白作为刺激蛋白时全血IFN-γ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和60.0%,PPV和NPV分别为65%和70%,LR+和LR-分别为1.86和0.429;Rv1656蛋白作为刺激蛋白时全血IFN-γ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5.7%和62.9%,PPV和NPV分别为63.9%和64.7%,LR+和LR-分别为1.77和0.545。5种特异性蛋白刺激时,全血IFN-γ检测诊断指数均小于150%,因此,全血IFN-γ检测对活动性关节结核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不能作为明确诊断活动性关节结核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