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题源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多发背景下笔者对蔬菜类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生产供应过程中各种自然性、人源性、技术性、操作性风险导致蔬菜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防腐剂等食品安全风险潜藏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毒生姜”、“致癌金针菇”、“毒竹笋”、“假无公害蔬菜”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产业竞争力与政府公信力受到广泛影响。在风险社会未发生根本变迁之前,政府如何确定介入食品安全领域的工具、手段和程度对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探索性的文献梳理。研究发现,一是现有食品安全风险识别研究多基于食品大类,偏于笼统;二是定量分析食品安全关键点的研究比较少,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待考究;三是关注全域性蔬菜类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海量食品检测数据基础上,考虑供应链上的风险转移特征,立足于农产品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展开蔬菜类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政府规制研究。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概述,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展开的背景与意义、理论基础等内容的阐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从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规制、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与成因、关键控制环节、监管手段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述评。第三章研究蔬菜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别,并借助食品安全指数判别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现状。第四章为供应链视角下的蔬菜质量安全关键风险判别,探究食品安全风险在供应链各环节的转移情况。第五章为蔬菜类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空间分析,主要基于蔬菜质量安全的关键风险展开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风险集聚性。第六部分重点考察美国、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并提出可供借鉴之处。第七章基于前文的研究结论对蔬菜质量安全规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初步结论如下:(1)我国近3年蔬菜类食品总体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局部地区的质量安全水平波动较大。从品类看,蔬菜类食品安全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新鲜蔬菜、蔬菜干制品、其他蔬菜制品;从时间分布特征看,春夏两季是风险高发期。(2)控制深加工环节化学品的使用是蔬菜制品质量安全调控的关键所在;种植环节的农药残留风险与重金属污染是新鲜蔬菜质量安全风险主要来源。同时,我国蔬菜类食品安全风险规制存在较大时间滞后性。(3)我国蔬菜类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与重金属超标风险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局域空间自相关结果表示,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高风险集聚区。(4)先进国家重视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引领,同时着力强化生产性服务,达到了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透明、产品可追溯、主体相互信任的目的,中国的规制体系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有所借鉴。因此,本文建议:第一,加强宣传培训,增加蔬菜类食品利益相关主体的质量安全知识储备及其风险控制的责任感,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科技引领的高标准、高质量蔬菜产业;第二,完善农业环境规制和产地准出机制,加快建立蔬菜类食品生产流通主体的食品安全自检自查管理制度;第三,加强区域性风险规制,实行农产品与农资全链条监管、从严控制农药、添加剂等要素的生产流通,强化对风险检测结果的分析利用与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