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患者越来越多见,因而,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逐渐成为国内外胆道疾病的研究热点。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脂质代谢异常、胆囊吸收与分泌功能障碍、胆囊收缩功能的改变等[1-4]。近年来,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在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已有的研究显示,肠道运动功能与胆囊排空有密切的关系,胆囊排空主要发生在进食后和消化间期。前者主要受十二指肠壁释放的胆囊收缩素的影响。消化间期的胆囊收缩与肠道移行运动复合波(migratingmotorcomplex,MMC)有密切关系。在健康人,胆囊排空总是发生在消化间期MMCⅡ相的前半部分,并于MMCⅢ相前达到最大收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胆固醇结石患者体内小肠MMC多出现频率下降,周期时间延长的现象,胆囊运动也较健康人减弱,这些会导致胆汁淤积,促进结石形成。对于高胆固醇饮食引起肠道运动功能减退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过多的胆固醇整合到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改变了膜的流动性及膜受体的功能,影响肠道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由于肠道慢波电活动与其自身运动有直接的联系,而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s)是胃肠道慢波的起搏细胞,本课题拟从此为切入点,观察成石过程中小肠电活动与肌张力的变化,为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实验方法:
一、实验对象
健康雄性豚鼠100只,体重120-150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50只,实验组(CG)5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分别给予普通颗粒饲料和致石饲料,致石周期为6周,饲养期满后观察各项指标。
二、标本采集
饲养期满后麻醉动物,迅速剖腹采集豚鼠小肠,胆囊,胆汁,胆结石等标本。三、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1、致石率评定和红外光谱结石定性:解剖显露豚鼠胆囊,肉眼即可辨别胆囊结石形成情况,统计结石形成率。采用红外光谱溴化钾压片法,对结石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2、胆囊胆汁涂片后于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
3、小肠cajal样间质细胞电镜观察。
4、制备豚鼠离体小肠肌条,RM-6240HJ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小肠肌条慢波电活动情况,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小肠肌条慢波频率和振幅的变化。
5、RM-6240HJ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小肠肌条收缩的频率及张力效应值,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小肠肌条收缩的变化。
实验结果:
一、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构建情况
对照组豚鼠成石率为0%(0/43),实验组豚鼠成石率为100%(35/35),显著高于对照组。收集结石,经冲洗、风干,溴化钾压片后制成薄片,红外光谱仪分析其成分证实为胆固醇结石。
针刺胆囊抽取胆汁涂片,并于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胆囊胆汁未见胆固醇结晶,实验组胆囊胆汁见典型胆固醇结晶。
二、豚鼠小肠Cajal样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ajal-likecells,lCLCs)电镜观察
Cajal样间质细胞在电镜下呈长的,高电子密度的肌样细胞,胞质少,染色质分散,基底膜不完整,并且与肠道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束有密切联系。
三、豚鼠小肠离体肌条慢波电活动和肌张力的测定结果
对照组豚鼠小肠离体肌条慢波频率为17.45±1.50次/min,慢波振幅为0.78±0.17mv,变异系数分别为:8.62%,21.82%;实验组豚鼠小肠离体肌条慢波频率为5.70±1.05次/min,慢波振幅为:0.23±0.31mv,变异系数分别为:18.34%,31.34%。实验组数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4.56×10-25,4.00×10-13,均<0.05;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27.083,-13.236。
对照组豚鼠小肠离体肌条肌肉收缩频率为15.85±1.76次/min,张力效应值为:1.20±0.11g,变异系数分别为:11.08%,8.97%;实验组豚鼠小肠离体肌条肌肉收缩频率为5.94±1.25次/min,张力效应值为:0.78±0.02g,变异系数为21.01%,2.16%;实验组数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2.41×10-20,1.55×10-13,均<0.05;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19.448,-17.307。
结论:
1、致石饮食诱导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小肠慢波电活动及肌肉收缩活动明显减少,小肠动力下降,传输功能下降;
2、由于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慢波的起搏细胞,在成石过程中,豚鼠小肠cajal样间质细胞是否也发生了形态乃至功能上的改变?
3、我们在豚鼠小肠电镜切片中观察到了ICLCs与肠道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束存在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