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发端于符号学,是西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潮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该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任何文本的理解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其互文关系的基础之上。互文性在翻译研究中是一个新视角,一个新切入点,是对翻译进行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新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为翻译研究带来新启发,为翻译研究注入新活力,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翻译活动,解决实际翻译中所遇到的困难。《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其中充斥着成语、典故、歇后语等具有深刻文化内含的互文信息,因此,《红楼梦》是一个充满互文符号的优秀的互文文本。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选取《红楼梦》的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译本霍克思和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作为个案进行比较来探讨文学作品中互文符号的翻译。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对互文性理论的理论渊源,发展,分类,以及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概述。第二章,首先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译本进行简介,并且阐述《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最后按照互文理论对《红楼梦》中的互文符号进行分类,通过选用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评析一下两个译本对于互文符号的处理,即互文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第三章,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两个译本对于互文符号的处理方法,如何解读互文符号,如何阐释互文符号,如何重构互文符号。通过以上的分析,为第四章讨论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奠定基础。第四章,通过对两译本的互文符号英译的解读,讨论比较常用的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导向或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列举出常用的互文符号的翻译方法。如直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意译、意译加注释,文化替代。本文着手于如何准确地识别《红楼梦》中的互文符号,如何准确地处理前后文本之间的联系,如何根据译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调整翻译的尺度等问题的探讨,对于互文研究中文本的选择和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