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探究西藏藏族人群跌倒风险与体成分的相关性,对西藏藏族人群的体成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为西藏藏族人群跌倒风险的发生提供预测作用,也为医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并为改进藏族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日喀则、拉萨地区40岁以上藏族人群为研究对象,要求三代以内均为藏族,且要求研究对象意识清楚,能独立行走等。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及跌倒风险的评估,共获得有效数据705例,其中男性248例,女性457例,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及超声骨密度仪对受试者体成分、骨密度进行测定,将所得数据导入到奥美健康适能管理系统,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比较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跌倒风险与体成分的相关关系,进而对西藏藏族人群跌倒风险的发生提供预测作用。结果1、本文所用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克朗巴赫系数α为0.889,效度为0.875。2、本研究中西藏日喀则、拉萨地区藏族人群跌倒风险的检出率为24.5%。3、各年龄段跌倒风险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年龄的增大跌倒风险检出率显著增加。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组、过去一年内跌倒次数、服药情况、体育锻炼情况是西藏藏族人群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0.527、2.601、6.986、2.326、1.536,且过去一年内的跌倒次数对跌倒风险的影响作用最大,即过去一年内跌倒次数越多,跌倒风险越大。5、男性有无跌倒风险两组在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有无跌倒风险两组在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瘦体重、全身脂肪量、左上肢脂肪量、左下肢脂肪量、右上肢脂肪量、右下肢脂肪量、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跌倒风险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有跌倒风险组。6、男性和女性骨质情况的有无跌倒风险的检出率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跌倒风险组的骨质少孔和骨质疏松人数所占比率较大。男性、女性有无跌倒风险间的T值(即骨质疏松测量指标)、骨强度指数和骨折风险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跌倒风险组的T值、骨强度指数均高于有跌倒风险组,骨折风险均低于有跌倒风险组。7、由体成分、骨密度指标综合logistic分析可知,男性最后入选模型的变量是躯干肌肉量、T值、左上肢肌肉量,除了常数项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对危险度的OR值分别为1.220、0.399、0.089,说明躯干肌肉量是西藏藏族男性跌倒风险的危险因素,T值和左上肢肌肉量是西藏藏族男性跌倒风险的保护因素,且左上肢肌肉量对跌倒风险的发生作用最大,即左上肢肌肉量越少,跌倒风险越大;女性最后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右下肢肌肉量、骨强度指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对危险度的OR值分别为0.484、0.936,说明右下肢肌肉量和骨强度指数是西藏藏族女性跌倒风险的保护因素,且右下肢肌肉量对跌倒风险的发生作用最大,右下肢肌肉含量越少,跌倒风险越大。结论1、藏族男性、女性,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跌倒风险随之增大。2、无跌倒风险组的各体成分、骨密度均高于有跌倒风险组。3、不同性别、年龄组、过去一年内跌倒次数、服药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对西藏藏族人群跌倒风险有影响,女性跌倒风险高于男性;年龄越大、过去一年内跌倒次数越多,服药多,体育锻炼少,跌倒风险越高。4、西藏日喀则、拉萨地区的男性跌倒风险与躯干肌肉量、T值、左上肢肌肉量有关,左上肢肌肉量对其影响最大,即左上肢肌肉量越少,跌到风险越大;女性跌倒风险与右下肢肌肉量、骨强度指数有关,且右下肢肌肉量对其影响最大,即右下肢肌肉含量越少,跌倒风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