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分析目的:探讨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420例早期胃癌患者(近端101例,远端319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与早期远端胃癌相比,早期近端胃癌患者年龄更大(64.6±8.5岁VS 58.2±12.0岁)、男性比例更高(77.2%VS 65.2%)、分化型癌更多见(86.1%VS 62.1%)、合并溃疡更少(19.8%· 36.4%)及淋巴结转移率更低(9.99%VV 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胃癌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8.6%(78/420),其中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7%(15/195),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0%(63/22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近、远端胃)、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近、远端胃)、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黏膜内、分化型、无脉管浸润的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1/36),低于远端胃癌(8.5%,8/94)。结论:肿瘤部位(近、远端胃)、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内、分化型、无脉管浸润的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更低,更适合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第二章早期近、远端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的预后分析目的:探讨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近、远端胃癌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近端80例,远端107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行ESD治疗的早期近、远端胃癌的预后情况。结果:18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符合ESD绝对适应症90例、相对适应症60例、超适应症27例。平均随访时间32.8(2~57)月,局部复发3例(均符合ESD相对适应症),未见转移性复发,胃癌相关性死亡2例(符合ESD绝对适应症1例,符合ESD相对适应症1例),非胃癌相关性死亡3例。符合ESD绝对/相对适应症的早期胃癌总的局部复发率为1.9%(3/160),其中近、远端胃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6%(1/63)、2.1%(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ESD绝对/相对适应症的早期胃癌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3%(2/160),其中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2/63)、0%(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ESD适应症的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均较低,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