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惯用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反映,是人类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之后对语言文化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从日语惯用句的使用情况来看,以前基本上有难登大雅之堂之嫌。而近年来却广泛地应用于日本各大报刊杂志中,因此,惯用句的学习对我们日语学习者来说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通过学习惯用句,不仅能够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习俗,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进一步理解与交流。动物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动物形象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心理,承载着人们的感情,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文化。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不同的传统,习俗,乃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形成了各自有关动物名称的惯用句,尽管这些中日两国的惯用句有类似之处,但更多体现的是差异。期刊杂志上也发表过一些有关动物文化研究的论文,但很少有对关于动物名称惯用句进行研究的文章,而对动物惯用句的翻译技法领域的研究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在尝试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把动物惯用句翻译确定为研究对象,并以鱼类,兽类惯用句为中心进行分析说明,尝试总结其汉译方法的各种最佳途径。本论文基于关联性理论进行研究,关联性理论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学理论之一。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模式已经受到东西方翻译界的高度重视。本论文将分为以下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笔者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很多种语言都有类似日语惯用句的表达方式。这些惯用句表现形式生动形象且简洁。目前惯用句被广泛应用,大概是因为惯用句表现形式既简洁又能充分反映人们的思想方式、社会观念。另一方面,动物形象被应用于惯用句也是因为人与动物相互依存,频繁接触.两者有很深的关联。动物惯用句的存在丰富了日语本身.可以说在整个日语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有关日语动物惯用句的研究范围尚且存在一定的限制。因为之前有关动物惯用句的研究几乎是以两国动物惯用句的对照研究或者比喻表达方式为主要研究目的,因此从其他视点开展动物惯用句的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余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于以对惯用句已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分析惯用句的分类及文化背景总结动物惯用句的汉译方法。另外,充分理解动物惯用句中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希望能为中日两国的跨文化交流略有所助。在对动物惯用句的研究过程中,利用有代表性的词典对研究对象的选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中所涉及的惯用句选自《国语惯用句大辞典》(白石大二,1977年东京堂出版)。另外以《广辞苑》(第五版、CD-ROM版』」(岩波书店出版)、《故事·俗信谚语大辞典》(1982、小学馆出版)、《日常生活中的国语惯用句辞典》(吉田精一·薬師寺章明共编、1977集英社出版)三者为主要参考资料。作者从上述词典中选出有关动物形象的惯用句展开研究。概说惯用句以及惯用句的汉译的先行研究。重点以宫地裕对惯用句的先行研究为基础确定本文研究方向。第二章,对本论文的理论支撑——关联性理论做简单说明。主要包括关联性理论的内容,作用和意义三个方面。关联性理论是关于语言的认知学理论。关联性理论中有两大原则:关联理论以“关联”的定义和两个原则为基石,即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被看成是一种认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它包括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眼界,气味等等。因为推理这种语言输入对听话人来说是值得的,所以这种语言输入是有关联的。我们常从认知努力和推理努力这两方面来判断一次语言输入是否值得推理。关联理论将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不仅推动了认知语用学的发展,而且还对语用现象与交际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关联性理论对动物惯用句的汉译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从获取的翻译资料总结了两点可供动物惯用句的翻译参考。其一,译者必须仔细推敲原文作者的真正意图,向译者读者明确传达;其二译者必须推敲译文读者对日语汉译环境的认知,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充分发挥文脉背景效果,补充翻译中所欠缺的文化要素。第三章,具体以动物惯用句中出现的鱼类和兽类惯用句为中心。从异文化交流的视点探讨其汉译方法。即在兼顾动物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一准则下进行分析研究。举一例说明,日本作为岛国,海洋文化极为发达。鲷鱼可以说是日本人最为喜爱的鱼之一。「腐つても鯛」这一惯用句在翻译时,字面意思为不管什么情况,即使臭了,鲷鱼也还是鲷鱼,不会因其而贬值。但是这样翻译,大概不会为中国人所接受。而中国为大陆文化,想要表达这种意思时,会用骆驼来代替鲷鱼,即采用意译法翻译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这点可以看出惯用语的翻译技法体现出中日两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差异性。第四章,总结动物惯用句的汉译方法并对其汉译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根据动物的概念意义及文化意义把惯用句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种类的惯用句有其相应的翻译方法。当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相似时,一般采取直译法;当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不同时,采用意译法;概念意义相似,文化意义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相通的地方时,最好使用增词法加注说明,也可使用意译法;当概念意义不同,文化意义相似时,使用替换法,用不同的动物名表达相同的意义;概念意义相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文化意义时,使用意译法或者增词法。在翻译动物惯用句时,必须考虑语感等要素。翻译时也需要以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为基础原则来选择翻译方法,这才是科学的翻译方式。第五章,在综合考查的基础上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对动物惯用句的研究及分析仅仅局限于部分常见惯用句,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动物惯用句的四种翻译方法中,替换法的使用频度相对低下,其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更多可以使用替换法翻译的惯用句存在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