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灰石-层粘连蛋白涂层对神经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anb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细胞的生长在神经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好的材料,并在其表面修饰特定生物分子,从而在材料表面创造神经细胞生长的生理环境,成为调控神经细胞行为和促进神经修复的重要手段。目前,在生物材料表面固定生物分子的常用方法主要为物理吸附法、化学接枝法和载体系统法,其中载体系统法在固定生物分子时能显著改善物理吸附率低、易扩散和化学接枝繁琐的局限性,成为开发简单有效的固定化的重要策略。磷灰石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无机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且对大量分子具有亲和力,广泛用于生物医药载体系统研究。  本课题运用仿生矿化法,在钛表面磷灰石(apatite)涂层上固定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构建apatite/LN功能性涂层;对涂层的理化性能和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究功能性涂层对神经细胞PC12和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生物学行为调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仿生矿化法制备出多孔均一的apatite涂层,并且运用仿生共沉积法可以在其表面固定LN分子,形成apatite/LN涂层。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果表明,在形成apatite涂层的过程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钛表面逐渐形成片层状结构,且片层的大小逐渐增大,反应至24h后的片层大小为8.16±0.87μm,而apatite/LN涂层的片层大小则为9.79±0.69μm。  (2)通过能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涂层中N元素的检测以及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对酰胺基团的检测分析,并通过蛋白定量检测可知,当蛋白原始浓度分别为5μg/mL、10μg/mL、20μg/mL和40μg/mL时,apatite/LN涂层中的平均蛋白含量约为1.31μg、3.90μg、4.20μg和4.55μg。结果表明,仿生矿化能在apatite涂层上迅速有效地共沉积LN分子。  (3)通过对apatite/LN涂层的理化性能的检测,发现apatite/LN涂层的厚度(9.57±0.40μm)比单纯的apatite涂层(8.79±0.22μm)稍厚。apatite涂层和apatite/LN涂层与基底的结合强度分别约为10.11MPa和11.06MPa。此外,apatite涂层的水接触角约为80°,而apatite/LN涂层的水接触角则减小到56°左右,即其表面的亲水性质得到有效的改善。  (4)apatite/LN涂层置于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体外降解结果表明,降解28d后,涂层的片状微晶结构部分松垮无规则;降解90d后,其片状结构几乎完全脱落。同时apatite/LN涂层中LN分子的体外释放结果表明,LN基本保持了相对较为缓慢的释放率,在体外可以进行持续可控的释放,直到释放实验至28d,其释放量仅达到20.72%左右。  (5)通过神经细胞PC12与NSCs的体外培养实验表明,apatite/LN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比较优异,且仿生共沉积的LN分子能够显著提高神经细胞和NSCs的粘附和铺展能力,并能够有效的促进神经细胞和NSCs的增殖和突触形成,同时对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正>桂东北地区位于华南南岭西段,是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跨越扬子地台和华夏地块,其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可以说是华南地区的一个缩影(陈毓川等,1989,19
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二硫吡咯酮环结构。还原型的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能够螯合细胞内Zn2+依赖酶的金属离子,从而影响细胞内泛素化进程以及RNA的转录,对革兰氏阳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