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西南空军边防雷达站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筛选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并对其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为西南等亚热带地区边防雷达官兵的选拔、训练管理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保健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促进官兵精神健康,保障部队战斗力。方法1.整群随机抽取西南地区空军边防雷达官兵270人,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调查。2.将调查对象的SCL-90测查结果与内地军人及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并对其SCL-90各因子分、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等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3.对西南空军边防雷达官兵SCL-90与EPQ及应对方式的测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4.对西南空军边防雷达官兵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SCL-9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其中介变量,以探讨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1西南边防雷达官兵心理健康状况1.1与中国常模相比,西南空军边防雷达站官兵SCL-90各因子分中,躯体化、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人际敏感、抑郁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与我国内地军人相比,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内地军人常模,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则显著低于我国内地军人常模。1.2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来源、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分类中,被试的SCL-90各因子分差异不显著;入伍前生活在非高温潮湿地区官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及SCL-90总均分上显著高于生活在潮热地区的官兵;士官的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义务兵;年龄为17-20岁的边防官兵的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26-29岁的个体。1.3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来源的官兵在三种应对方式的采取上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军级、不同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入伍前不同居住地的官兵在三种应对方式的采取上存在显著差异。与义务兵、军官相比,士官较多采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学历为大学专科的官兵较其他两类群体多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独生子女官兵相比,非独生子女官兵较多采用不成熟型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相对于居住在高温潮湿地区的官兵而言,入伍前居住在北方非高温潮湿地区的官兵较多采取不成熟型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1.4不同人格类型官兵的心理健康差异显著,其中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个体在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上显著高于外向稳定型和内向稳定型个体。不同人格类型官兵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其中内向不稳定型个体较其他三个类型个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外向稳定型个体较内向稳定型个体更多的采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外向不稳定型和外向稳定型个体较内向不稳定型个体更多的采用求助方式;三种人格类型个体较内向不稳定型个体更多的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而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个体较外向稳定型和内向稳定型个体更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2西南边防雷达官兵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1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其中神经质和掩饰性能有效预测混合型应对方式;内外倾和精神质则显著预测成熟型应对方式;神经质和掩饰性是不成熟型应对方式的有效预测源。2.2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间关系密切,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而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1.与中国常模和我国内地军人相比,西南空军边防雷达站官兵的心理健康尚存在一定问题,其应对方式也需要改善,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2.西南边防雷达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相关显著。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而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面临各种应激情境时,情绪稳定、人格健全的官兵倾向于主动积极地应对,反之则更多被动消极的应对。其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以及在应对压力时采取积极解决问题、善于使用正确求助方法的应对方式是官兵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