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环境问题不以人为行政区划边界为限,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也带来区域环境问题的共性化。流域的上、中、下游间存在着天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联系,单个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牵涉流域整体利益的环境问题,流域水污染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流域内政府间的通力合作,需要构建起相互依赖的横向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但是环境治理的整体性需求与流域管理的属地化现状相矛盾。如何打破流域治理的碎片化现状,建立起符合流域整体利益的地方政府合作,实现各部门间利益的共容和地方政府对狭隘地方保护主义的超越对于实现环境的合作治理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课题拟以小清河流域治理为例探讨跨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问题,在了解小清河流域合作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地方政府合作对实现小清河流域治理的作用,分析小清河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对如何实现地方政府更为有效地治理小清河进行展望。通过系统梳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碎片化政府的内涵、弊端进行阐述,对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和内涵进行概括,对府际关系的发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跨域环境治理问题的契合性。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小清河流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现状与特点,在概述流域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合作的特点。从地方政府价值、理念的碎片化、资源、权力分配结构的碎片化和政策制定、执行的碎片化分析小清河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的碎片化,并从压力型行政体制、分割型管理体制、制度性保障机制缺乏三方面分析流域治理碎片化的成因。全文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对流域治理碎片化的成因的回应,旨在通过培育合作认知理念、建立多元合作主体、深化合作运行机制三方面构建整体性跨域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