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多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目前传统的诊断方法是通过分段诊断性刮宫术获取足量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的诊断。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出血较多,可能引起感染等情况,对于绝经后的妇女还有子宫穿孔的危险,尤其当宫腔病灶较局限时有漏刮可能性,有资料表明,即使经验丰富的妇科专家行诊刮术时也只能搔刮到宫腔面积的75%~80%,子宫内膜病变的漏诊率为10%。宫腔细胞学检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的新手段。国外众多学者已将宫腔细胞学检查用于无症状高危人群(如服用三苯氧胺,使用激素替代,肥胖,高血压,不孕不育,绝经延迟等)子宫内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并证实了宫腔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实用价值。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刮宫病理学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在我院妇科门诊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4mm)或异常回声需进一步检查的患者30例。年龄50~75岁,平均61.4岁,就诊原因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23例,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7例,阴道超声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5例。结果:1.使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法取材,采集器进入宫腔顺利,无需扩张宫颈口,采集细胞以腺上皮细胞为主,细胞量>5000,标本满意者30例,取材满意率100%(30/30);行分段诊刮术法取材标本满意者24例,因宫颈萎缩明显不能进行诊刮术4例,子宫内膜萎缩无法刮出足量内膜组织送病理学检查2例,取材满意率80.0%(24/30)。不满意标本均能使用宫腔细胞学检查方法取得细胞学诊断结果。两种方法的取材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大致正常宫腔22例,宫腔细胞学结果为正常腺上皮细胞21例,异型腺上皮细胞1例;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子宫内膜息肉或子宫粘膜下肌瘤,细胞学结果为正常腺上皮细胞;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可疑癌变2例,细胞学检查结果为腺癌上皮细胞2例。其中,30例患者中因绝经后子宫内膜组织少或者宫颈萎缩难以刮宫病例6例,宫腔镜检查示正常宫腔6例,细胞学结果为正常腺上皮细胞6例。3.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大致正常宫腔16例,病理学结果为萎缩型宫内膜15例,增生型宫内膜1例;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子宫内膜息肉4例,病理学结果为单纯性增生1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子宫粘膜下肌瘤1例;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子宫粘膜下肌瘤2例,病理学结果为子宫粘膜下肌瘤2例;宫腔镜检查结果示可疑癌变2例,病理学结果为子宫内膜腺癌2例。4.病理学结果与细胞学结果比较:病理学诊断示萎缩型宫内膜、增生型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细胞学检查结果均为正常腺上皮细胞;病理学诊断示单纯性增生1例,细胞学检查结果为异型腺上皮细胞1例;病理学诊断示腺癌2例,细胞学检查结果为腺癌上皮细胞2例。结论:1.使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法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出血量少、无创伤性等优越性,且采集子宫内膜细胞以腺上皮细胞为主,细胞量>5000,取材满意,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2.宫腔镜检查所见分别与宫腔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研究,证明宫腔液基细胞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有一致性,不失为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筛查手段;3.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联合液基细胞学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工具,尤其对难以刮出足量内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患者,宫腔液基细胞学检查可作为术前替代病理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可靠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