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输注是临床预防出血不可替代的措施。目前,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临床输血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感染、发烧、脾大等非免疫因素和HLA抗体、HPA抗体、CD36抗体等免疫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非特异性膜糖蛋白CD36不仅在炎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可能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本研究通过探索CD36基因突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以及CD36基因突变与民族、性别和血型的相关性,为CD36抗体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医的10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和2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并收集病例组民族、血型等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10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且通过PCR-SSP技术检测CD36基因的C268T、 329-330delAC、A1237C三个基因位点突变情况,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探讨CD36基因突变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深入研究CD36基因突变与性别、民族、血型等的关系。结果:1.10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检测出15例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抗体,其中HLA抗体12例,HPA抗体1例,HLA和HPA抗体1例,CD36抗体1例。2.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由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血型无关,与血小板输注次数、输血量、疾病类型有关。3.230例健康体检者中,9人存在CD36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为8例329-330delAC突变和1例C268T突变,突变率为3.91%(9/230)。10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10例患者存在CD36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均为329-330delAC突变,突变率为9.71%(10/103)。两组间的突变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因突变类型一致。4.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CD36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民族、血型、血小板输注次数无关。结论:1.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免疫因素以HLA抗体为主,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年龄、血型等无关,与血小板输注次数、输血量、疾病类型相关。2.临床上CD36基因突变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应警惕是否由CD36抗体引起的。国内CD36基因突变以329del AC突变为主,其次是C268T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