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光滑表面的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强化传热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供商业开采的石油等化石燃料是有限的,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显著,研究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的途径迫在眉睫。温差发电技术可以将尾气中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供给汽车上的电器设备使用,从而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但是温差发电系统的热交换器在收集尾气中热量的同时会给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带来很大的背压,阻扰了发动机正常的做功。而非光滑表面结构具有换热强度高,流动阻力小的特点,布置在热交换器内部可以很好地控制温差发电系统的背压。本文采取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热交换器内部的非光滑表面强化传热展开研究。非光滑表面分为球面凹坑和柱面凹坑,在温差发电系统中通过非光滑表面改善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提高尾气与内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避免传统的温差发电系统中大量的翅片对发动机的背压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比较温差发电系统的整体性能,球面凹坑可以在输出功率,热阻和背压上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以努塞尔数来表征传热能力,以范宁摩擦因子来表征沿程压力损失,对热交换器中球面凹坑的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的方法,对球面凹坑结构的热交换器进行多参数优化。与初始模型相比,优化模型温度分布均匀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平均温度不变,背压增加得不大。搭建实车情形下四个尾气温差发电系统并联的仿真平台,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为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用优化后球面凹坑结构的热交换器替换四箱并联系统中的翅片热交换器,结果表明非光滑表面结构可以提高温差发电系统中的发电功率并降低整个系统的背压,最终得到一个传热性能好、发电量高、背压合理的汽车尾气发电系统。
其他文献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移动终端不断革新和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加快。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各种“微事物”层出不穷。诸如微信朋友圈、微博平台等上面的内容,均以碎片化内容展示出来。当前是“微”的时代,是网络自媒体狂欢的时代。“微”事物符合当前生活、学习、工作的快节奏,有别于传统的长篇大论内容,微事物一般具备接地气、短小精悍等特质,因此在这个碎片化的信息时
目的:体内外共同观察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将雄性的45只C57BL/6小鼠随机性的分成3组,15只/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即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与五味子乙素预保护组(Sc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使自身福祉得到满足和提高。但近年来,人类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