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生态建设。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便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经验教训,制定了《关于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对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的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将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并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系列规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制度,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质量,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关键之举。基层政治生态建设,尤其是县域政治生态的质量是关乎政治生态全局的最基础环节。因此,加强县域政治生态建设研究,深入挖掘其影响因素,对深化县域政治生态实践、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X区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营造风清气正县域政治生态”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在“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本文着重探讨了县域政治生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县域政治生态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在模型实证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质量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同时系统梳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思路,以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逻辑框架。第二部分,系统梳理县域政治生态的概念、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首先,对“政治生态”“县域政治生态”核心概念进行剖析,以明确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其次,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系统梳理国内外“政治生态影响因素”、“县域政治生态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最后,确定本文的相关支撑理论与理论结构,确定了生态系统理论、政治系统理论、政治生态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并基于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支撑,提出县域政治生态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探索构建县域政治生态影响因素模型。基于已有文献成果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提出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即假设县域政治生态会受到文化因素、成员因素、过程因素、制度因素、监督因素、环境因素六个因素的影响。同时,基于前文提出的县域政治生态的系统结构,初步提出县域政治生态影响因素的理论架构。最后,基于提出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极大似然法构建出假设模型,并对样本及变量选择作出合理解释。第四部分,实践探索与模型检验。本章从定量的角度去论证理论模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通过对调研对象现状进行分析,引入X区的实证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进一步验证中介效果,以期得出最终的路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监督因素、成员因素对县域政治生态产生直接影响,文化因素、过程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对县域政治生态产生间接影响。而在此过程中,成员因素、过程因素、监督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作为中介变量产生了中介效果,这为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质量的路径分析提供实证依据。第五部分,有效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质量的对策建议。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县域政治生态质量的对策建议。包括充分发挥基层政治文化优势、推进基层干部权力规范运行、有效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增进党内法规制度效能、整合优化党内监督系统、构建融洽的党内外政治关系,以此构建县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而全面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