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格探究——基于McAdams人格理论及方法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将叙事学引入对人格的探究已成为一种解读人格的新路径。从发展的角度看,很显然人格的稳定和变化都是存在的,都需要描述。据此,McAdams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描述人格的三个水平:倾向性特质、特征适应性和人生故事。  本文将依据McAdams的同一性生命故事理论及方法,对曾国藩的相关叙事文本进行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力图根据曾国藩本人所著的一手文本资料中的叙事来勾勒他的人格特质、人格表现及动力、以及人格发展的动态人格结构,从人格层面揭示出其高成就、高创造力背后的原因。  在人格特质层面,通过形容词量表检测分析得出曾国藩具有“踏实尽职”、“好胜敢为”、“自律认真”、“廉洁公正”和“忠诚有恒”的特点,其中“踏实尽职”、“好胜敢为”是曾国藩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特质。通过对叙事资料的分析得出曾文公具有较高的支配性、外倾性以及尽责性。成年中期之后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其宜人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不明显。  在人格表现及动力层面,通过对叙事文本的主题及意象分析,发现曾国藩具有高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同时他表现出对自我较高的控制欲,追求自我的成长。控制、追求成就是大五人格特质中尽责性的重要行为表现,因而动态人格结构与静态人格结构有一定内在一致性。  在人格发展方面,通过对曾文公三个人生篇章进行对比分析,曾国藩在成年中期时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提升,表现在意义建构水平较前期有显著差异,同时曾氏呈现出了一定神经质倾向,表现在其叙事语调在此时期转向消极。曾国藩成就动机贯穿始终,在晚年时光略有收敛。根据默里对叙事故事结构的分类,曾国藩的生命故事属于戏剧性故事,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接二连三地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他的整个故事就是一部奋斗史。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实证研究方法分别构建了图书馆普通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并探讨了胜任力模型指标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借用前人建立的图书馆从业人员胜任
对含有电荷源、开关、电容、零极子(Nullor)的K相、周期性SCN的节点电荷方程提出另一种形式,而且给出了考虑K个相位的Z域方程,该形式有较低的时空复杂度.
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与建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创新实验班班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资优代表,同一性发展对其志向与未来意义重大,因此,对创新实验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