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锈轴承钢广泛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和船舶等工业中,一直以来其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备受关注,耐蚀性能研究较少,而腐蚀直接导致轴承钢的力学性能大大降低。因此,本论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EDS)、电化学实验和盐雾实验等方法,对轴承钢在NaCl溶液中组织与点蚀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组织分析结果表明,B1试验钢组织为马氏体组织特征,马氏体束间分布有均匀的析出相。F2和F3试验钢基体组织以马氏体为主,内部分布有大小均匀的析出相。在F2中能谱分析表明,析出相中Mo含量为基体的6倍左右,Co含量略低,同时在基体中观察到白色块状物。N80、N100和N200试样中,析出相较多,并有长大迹象。其中,N80析出相有长大成块的趋势;N100局部区域析出相长大并连接成线,并在局部位置有聚集的趋势;N200中具有多晶组织特征,析出相分布于晶界和晶内。电化学腐蚀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所研究钢种在3.5%NaCl溶液中均能发生自然钝化并具有较好再钝化能力,腐蚀电位在-0.5V左右,钝化电流密度数量级为10-5A/cm2,点蚀电位介于0.3-0.45V之间。点蚀孔SEM和EDS分析表明,析出相大小、分布等对样品的点蚀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析出相聚集区和Mo偏聚区或Mo金属间化合物成为了点蚀诱发位置。盐雾腐蚀试验结果表明,B1、F2、F3试样出现锈斑的时间在24-32h时间段附近,而N80、N100、N200试样出现点蚀的时间在200h之后,部分试样至实验结束时也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锈斑,N100、N200试样的锈斑出现时间约为B1、F2、F3试样的十倍。从试样的腐蚀特征上来看,B1、F2、F3的锈斑明显较大,锈斑出现位置的腐蚀区域由点蚀孔扩展后连起来形成的,而N80、N100、N200的锈斑出现的腐蚀区域主要还是由单个点蚀孔扩展形成的。盐雾实验中锈层拉曼光谱试验分析表明,F2试样的锈层明显被氧化的较为充分,锈层中只含有α-Fe2O3,含有一定量的高价铬酸根离子;F3试样的锈层成分主要以γ-FeOOH和δ-FeOOH为主,并且含有较低价的铬酸根离子;B1试样中,锈层主要以α-Fe2O3,Fe羟基氧化物和铬酸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