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播的拥塞控制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Internet自从九十年代以来,其网络规模、用户数量及业务量都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新型网络应用也不断涌现,网络参数(如激活连接数、回路往返时间)动态变化,这些使得网络拥塞的状况愈加严重和复杂。拥塞容易造成传输时延和吞吐量等服务质量(QoS)性能指标下降,严重影响带宽、缓存等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拥塞控制一直是网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Internet主要依赖TCP端到端拥塞控制来避免网络拥塞,但它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网络中各种应用的需求。在路由器中引入适当的队列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对拥塞进行监测和预防,路由器中的拥塞控制策略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应用在Internet上不断涌现,多媒体流的传输大多采用UDP协议,但UDP流不采取拥塞控制机制,从而造成了对TCP流不友好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多媒体流进行拥塞控制,在保证一定QoS的同时,保持对TCP流的友好性。本文从组播基本概念出发,首先深入分析了组播拥塞控制存在的TCP友好性、可扩展性、公平性等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其次讨论了组播拥塞控制算法的分类标准,比较分析现有组播拥塞控制算法的优缺点;然后介绍了分层组播与视频流分层编码技术。通过比较DiffServ和IntServ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DiffServ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及工作原理。分析了DiffServ和组播结合优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IP网络实际应用需求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Internet多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组播拥塞控制提出的要求,在对现有分层组播算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接收端快速自适应的TCP-Friendly主动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ALMCC。它采用主动标记分层,并在接收端根据分组延时,快速的自适应网络带宽。仿真实验表明,ALMCC算法提高了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性能,具有拥塞响应速度快、丢包率低和TCP-Friendly特性。(2) Internet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使得网络异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它对传统组播拥塞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组播是适应网络异构性的一种有效方案。为了克服传统分层组播质量不稳定、控制复杂、组播树变动频繁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分服务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LMCC。它在考虑预约带宽公平性的前提下进行分组标记和转发,适应了网络异构性。算法性能分析表明LMCC机制具有较快的拥塞响应速度、较好的稳定性、TCP友好性和较低的丢包率。组播拥塞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仅对其中一些方面做了研究,要想完全解决拥塞问题必须综合多种策略,从网络的各部位、多角度、全方位对拥塞加以控制。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逐渐增多,交通管理、公路收费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日益加大。智能交通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逐渐发展起
本文对管道监控领域进行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的共性需求,并结合软件复用技术,在J2EE开发平台上构建了一个可复用的监控系统软件框架。针对框架在具体应用中的变化性,提出利用扩
随着计算机和无线通讯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移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时代焦点,各种多媒体应用已逐渐地从有线领域向无线领域迈进,全方位地满足人们对于多种媒体、多种感观的需求
时钟同步问题是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是分布式计算中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异步网络环境中各节点的时钟同步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计算机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某些关键性的应用对计算机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已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嵌入式
粗糙集理论认为知识源于人类或其它物种对对象的分类能力。基于泛系观从认知角度对粗糙集研究,得出认知的过程就是辨异同与排泛序的过程。泛系异同概念是与集合理论相联系的,
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往往以系统自身为中心,要求用户去适应系统而不是系统去适应用户,造成了交互性差,学习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该现状,分别从自适应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两
P2SP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P2SP下载方式实际上是对P2P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它不但支持P2P技术,同时还通过下载资源数据库这个桥梁把原本孤立的服务器资源和P
在车辆检测系统中,为了使各个部件的状态信息及时反馈给显示终端和操作人员,以便操作人员作出合适的调整,该检测系统需要较高的实时性。由于通常的Linux操作系统实时性不强,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的质量已经越来越成为软件产品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测试活动来尽早的发现问题。测试的主要成果为测试报告,通常也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