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蛇”的故事与地方传说在泰国世代流传,也是近年来泰国人喜爱的文学题材之一。在泰国本土的信仰与故事体系中,蛇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蛇的崇拜包含着古代社会的信仰观念。古代泰国人通过祭拜蛇神(“那伽”,来自印度文化;泰语也称“帕亚纳”)来祈祷农产丰富。那伽传说也因此而得到流传。泰国蛇故事主要以白蛇闹海为主题,这种主题体现了湄公河地区的信仰根基,一种劝诫人类遵守戒律,同时善恶有报的信仰。这种信仰融入了各个年代的蛇故事。后来,因受到外来文化,以及中国《白蛇传》的白蛇形象的影响,泰国蛇故事中产生了人蛇恋爱的故事主题。《白蛇传》故事传入泰国之后,被译者翻译成泰语版本,并被编入汉语教学的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同时,在影视剧领域中,也出现了有关白蛇和人相爱的故事作品。不仅如此,白蛇在当下也成为社会意识的传播符号,佛庙里那伽塑像的建造也受到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笔者主要研究中国《白蛇传》在泰国传播,以《白蛇传》故事的泰译本、相关读物以及影视作品,深入研究了《白蛇传》故事的传播途径,并且列出故事传播的问题及特征。此外,笔者通过对60年代泰国蛇故事文学作品的研究发现,1960年后,中国的《白蛇传》以英文版的形式首次传入了泰国,并开始在泰国传播。1963年,林黛主演的《白蛇传》影片在泰国电影院上映,从此《白蛇传》便成为泰国人心目中最喜爱的中国故事之一。与此同时,许多与《白蛇传》有关的影视作品也受到了泰国人的欢迎。这种认可是否与泰国本土信仰的白蛇故事相关?这是笔者写作本论文的开端。笔者将中国冯梦龙著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经典版本与泰国民间最著名的蛇故事《倾覆城之爱》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以蛇人物形象塑造为重点探讨了中泰蛇形象的流变。然后,笔者探讨了《白蛇传》故事对泰国社会的影响。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以“帕亚纳”相关的传说为起点,重点关注泰国蛇文化与地方性蛇传说,深入思考泰国当地蛇故事的流传渊源。本文认为蛇故事起源于民间崇拜,最先流传于文化根基相异的泰国北部清莱府清盛县和东北部湄公河沿岸地区(古代是庸纳国和澜沧国)。随后本文考察泰国当地流传的蛇故事,并探讨了“蛇”在泰语中隐含的文化意义。笔者以蛇崇拜和当地传说为开端,挖掘泰国白蛇传说的来源,理解泰国早期社会中的蛇文化,目的是寻找中国《白蛇传》故事传播的泰国本土文化土壤。然后在蛇文化的外来文学文化影响的考察中,指出中国《白蛇传》在早期就已跟随华人移民进入泰国本土,并以华人戏剧为途径进行传播,与泰国本土的蛇故事同期并存,流传至今。笔者通过资料搜集发现,中国《白蛇传》在泰国传播的途径,主要分为图书和影视两种形式。因此,有必要对在泰国传播的《白蛇传》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泰国蛇故事在早期主要讲述白蛇闹海的主题,这种主题体现了湄公河地区的信仰根基,一种劝诫人类遵守戒律,同时善恶有报的道德化倾向;第二章研究泰译本《白蛇传》的传播。文中主要探讨了《白蛇传》的各种版本的泰译本,同时涉及传播策略等问题,梳理了《白蛇传》在泰国本土的衍生品,分析了文学作品传播的特点和问题,进而分析影视作品的传播;第三章主要涉及《白蛇传》影视作品在泰国的传播。随着几部影视作品在泰国播出,受到大众的喜爱,人们对蛇故事的关注日益增多。其中,1992年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给大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对泰国文学和影视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为泰国自身大众产品的出现铺平道路:2016年,讲述白蛇神与人类相爱故事的泰国本土电视剧《三面娜迦》上映,一经播出便轰动了泰国的电视剧领域。电视剧放映结束后,泰国的白蛇突然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白蛇传》影视作品也受到了泰国观众的喜爱。这种现象背后,是现代媒介与本土信仰根基的融合,体现出泰国人对白那伽的信仰。该电视剧的主题与中国《白蛇传》相似,但在情节及人物形象设定上都以泰国本土信仰为依托:白蛇不是妖,而是白娜迦。白蛇传故事属于中国四大民间文学之一,因此笔者也精选了泰国著名民间文学中的白蛇故事作为比较研究的素材;第四章是对中国《白蛇传》和泰国地方的蛇传说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文中讲解了泰国蛇形象的流变和蛇故事的演绎,并对中泰故事中蛇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究。泰国蛇崇拜信仰未脱离与宗教的联系,笔者以泰国宗教信仰观念为背景,探寻白蛇故事对泰国社会的影响;第五章笔者从泰国民间蛇文化信仰、白蛇的色彩文化、高校教育及与“蛇”相关的现代影视作品出发,讲解了《白蛇传》在泰国社会中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白蛇传》在泰国的传播,有着泰国本土蛇崇拜的深厚土壤,但又与泰国现代蛇故事题材文艺作品的流行具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