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现代化的不断飞速发展,我们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因此而遭到破坏,众多民间艺术也不同程度被外来文化所冲击,有的甚至几近濒危、消失。在这样的现实环境状况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开始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遗产申报名录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等一系列方法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整体而言保护工作还没有彻底完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调查整理。晋城八音会是上党八音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山西民间吹打乐中的一种,在上党地区发展迅速,在国内影响较大,也极具代表性。对其进行现状调查,意义重大。1979年,由文化部、各有关协会发起,按行政区划分立卷,并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集成》编撰工作,每省(区、市)各十卷,共计300卷。这300卷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万里长城”。以山西为例,山西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推出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五部音乐集成。这是迄今为止对山西民间音乐最大规模的调查和整理,为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本文主要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为参照和出发点,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和进一步分析研究,可以为国家“制定保护政策,推动保护工作”提供个案参考。本文主要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为参照和出发点,首先,本文的第一章:笔者主要通过结合文献资料,对晋城八音会进行概述,并通过调查整理对当今八音会演出形式进行全新的分类和梳理,进而对六种演出形式详细分析并做比较。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其次,结合实地典型案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从班社本体诸多方面的变化发展对当今八音会多种演出形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八音会音乐的发展进一步分析研究;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二。第三,针对晋城八音会所生存的环境进行兴盛发展现状探讨。最后,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对晋城八音会这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意见。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将综合运用民族音乐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理念,将晋城八音会运用多种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笔者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停留在单纯音乐本体的研究,主要从八音会的执行演奏者——班社出发,试图围绕以“人”为中心,即演奏者和欣赏者两方面来研究八音会音乐的生存指向。并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进行二次归类,进而上升到文化人类学中的独特视角,从班社角度分析现状成因,其中主要提出了1、顽强的生命力的存在;2、班社艺人社会地位的审视;3、班社艺人的个人创造性活动;4、班社艺人双重身份的出现;5、八音会班社传承发展的群体特征;6、女子班社艺人的普遍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八音会活动形式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晋城八音会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正在兴盛发展。最后,笔者又从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兴盛现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