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子捻针仪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选穴均为百会、印堂、神门(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双侧)、安眠(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子捻针仪。入选患者每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总共6次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1天,共两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表6项(PSQI)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量表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组间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电子捻针仪组总有效率为86.6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1.05%,说明电子捻针仪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配合电子捻针仪以及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在PSQI量表和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患者的失眠,电子捻针仪治疗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尤其在睡眠持续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及睡眠障碍五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睡眠质量上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电子捻针仪疗效稳定,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作用机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