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1,1~2005,12)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发病年龄37~75岁,中位发病年龄56岁。男性17例,女性10例,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8例(66.6%)、十二指肠1例(3.7%)、空、回肠7例(26.0%)、结肠1例(3.7%)。本组27例中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0例行根治性切除,7例行局部切除。病理诊断良性5例(18.5%)、交界性7例(26.0%)、恶性15例(55.5%)。肿瘤大小2.0~7.1cm,>5cm的肿瘤14例,其中恶性11例;<5cm的肿瘤13例,其中恶性4例。核分裂相>5个/50个HPF者11例,其中恶性9例;<5个/50个HPF者16例,其中恶性6例。肿瘤大小、核分裂与良、恶性相关(P<0.05)。CD34、CD117阳性分别为21例和24例,其中恶性分别为10例和14例。CD34、CD117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 结论:(1)GIST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当,GIST症状无特异性。(2)联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阳性率。(3)肿瘤能否完全切除、肿瘤大小、核分裂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4)局部完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5)格列卫的出现给GIST的治疗增添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