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报道对吻合神经血管的游离肌肉移植(MAMT)后功能与形态学联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 材料和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45只,按裂区析因实验设计分组,即实验组参照Frey等的手术方法在右侧股直肌进行模拟MAMT,实验对照设立单纯神经或单纯肌腱切断与缝合两组,每组各15只,均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取材。设立单位组用左侧同名肌作同体空白对照,每单位组各5只。 检查指标有肌肉最大横截面积和肌重;肌电图(EMG)测量肌肉诱发电位的振幅(AP)和时程(APT),计算神经-肌肉传导速度(N-MCV);用电生理和生物力学手段测量肌肉收缩特性中单收缩张力(TwT),最大强直收缩张力(TeT),TwT/Cm~2,TeT/Cm~2,TwT/g,TeT/g,TeT/TwT,收缩时间(CT),1/2舒张时间(1/2RT),强直收缩张力到达峰值时间(TePT),疲劳指数(FR)和频率-张力曲线等12项功能指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对肌纤维连续切片进行琥珀酸脱氢酶(SDH)、还原型辅酶Ⅰ四唑盐(NADH-TR)、酸、碱分别预孵的肌凝蛋白ATP酶(M-ATPase pH4.35、4.6、10.2、10.4)和糖原PAS染色;H.E.染色切片观察;高压透射电子显微镜(HVEN)观察。对所有量化指标进行微机多元析因分析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用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多种组化结果及其与功能检查结果的联系。 结果 1、MAMT后移植肌从一般结构和功能方面均可继续得到正常发育。 2、各种功能指标恢复到同体健侧水平的时间是:术后3个月有TeT/TwT、TePT、FR和频率-张力曲线(P>P.05);术后6个月有标准化收缩张力(TwT/Cm~2、TeT/Cm~2、TwT/g TeT/g)和时程(CT、1/2RT)等(P>P.05);术后12个月有TwT和TeT(P>P.05)。 3、收缩特性中与肌力有关的各指标之间、CT和1/2RT之间、肌肉最大横截面积和肌重之间常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TeT与其它各指标之间一般均有显著到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只是与CT和1/2RT成负相关,与TePT不相关。 4、神经吻合主要改变3型肌纤维镶嵌分布模式,出现大小不等的型组。肌纤维一旦完成再神经化对肌力的影响不显著。 5、型组成份以两种快收缩的ⅡA和ⅡB型肌纤维为主,3型肌纤维百分构成比改变不大,因此全肌以快收缩为主的收缩特性基本不变。 6、对5,000多不同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测量并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校准显示,ⅡA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减小,ⅡB型则增大。 7、肌腱手术(静止张力改变)在超微结构水平可改变肌原纤维的排列方向,代表力的方向性改变,合力破坏,对全肌肌力的影响较大。 8、HVEM观察发现再生神经纤维可以在溃变中的神经内膜管内生长,也可依赖Schwann氏细胞在神经纤维间生长,两种方式并存。 9、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均可见到细肌丝数量的异常增加,改变了粗细肌丝间的比例和排列关系。 10、EMG检查中,MAMT术后3个月未见病理性电位,M波波形大致正常,N-MCV超过15M/s,达到临床正常的标准。但是在同体比较中AP较低,APT延长,N-MCV术后6个月两侧仍相差显著(t=2.37,P.05>P>P.01)。N-MCV术后一直保持加快的趋势,12个月时两侧相差已不显著。 讨论 在MAMT研究中我们首先建立了多元析因设计微机处理系统,保证了信息无丢失,观察全面,处理结果迅速精确,整体性和可靠性强。 在以往肯定型组现象是再生神经通过侧枝生芽代偿性再支配,其它运动单位失神经肌纤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型组中的肌纤维是以块状收缩优先恢复肌力而以失去神经的精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