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货币当局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货币理论及其揭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理论基础,在技术操作上以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为标准,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济形势变化、制度变迁等综合力量相互作用下“相机抉择”的结果。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取向,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选择标准、相关理论以及西方各国在不同阶段的中介目标选择。第二章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历史实践入手,分两个阶段介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伴随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金融调控机制的根本转型而发生的变化。第三章研究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并对适宜性减弱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研究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取向与选择问题。当前,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遭到了削弱,其原因在于基础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不太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利率、汇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率等其他可供选择的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还未成熟或根本不具备,继续维持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选择是符合现实的。通过对近20年时间跨度内各个货币总量(M0、M1、M2)与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性的平稳性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证明,我们发现,在货币总量各个层次中,以M2为核心指标,M1为次核心指标,并保持M1/M2流动性指标的协调一致,应该作为转轨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与取向的重点。但从未来形势的变化和带来的冲击看,如金融创新、网络金融、开放扩大以及利率市场化等,使利率上升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提高,我国应及时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向利率这个核心目标。同时,在转轨时期,不应单纯盯住一个中介目标变量操作,而应进行目标“篮子”调控。本文运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已有的理论观点、实践表现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力求做到理论严格根植于客观事实,并为实践所检验,使其更符合科学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