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型特大型高铁站的相继落成,作为中途站以及连接站的中小型高铁站将成为近年来新建高铁站的主要类型。其站前广场的性质也逐步由普铁时期单一的交通空间逐步转化为集合交通、公共服务、景观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由于设计观念的滞后以及理论指导的不足,使得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在设计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为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视觉效果,其规模盲目求大,以至于资源浪费严重;交通组织缺乏合理性,不同交通流线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功能组织单一且缺乏统一设计;景观的地域性表达不明显,城市门户形象不突出;绿化形式单调,不够人性化等。因此,应针对目前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进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设计的理论、实践体系,为我国之后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梳理并总结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的研究现状;之后又以重庆地区的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为例,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并总结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具体分析设计策略在实践项目中的运用,旨在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我国同类型高铁站站前广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展望的线索而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为论文第一章。该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概述;明确了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同时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剖析,提炼理论依据;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为论文第二、三、四章。由基础研究与问题解析两个部分组成。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回溯了站前广场的发展历程以及明确了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目前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并概括为五个方面:广场尺度过大,空间品质感不高;交通组织不畅,人车流相互干扰;功能空间单一,缺乏整体性设计;地域特色缺失,门户形象模糊化;绿化形式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并为后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问题解析部分主要通过选取重庆地区五个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展开研究,并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汲取国内外优秀实践经验,为后面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为文章的第五章。该部分主要基于前文的研究,对于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广场的现存的五个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在广场尺度上,需要根据我国相关设计规范控制广场的面积,再次通过控制周边围和建筑的比例构建更加宜人的广场空间,最后通过空间层次的营造提升空间的舒适感及使用率,创造更加集约、高效的广场空间;在交通组织上,应通过立体分流使得交通组织更加有序、高效,再来应注重与各种设施的交通接驳,方便旅客的换乘使用,并且应更加注重步行系统的复合多样性;在公共服务空间上,应通过休闲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商业服务空间复合化以及环境设施的完善化三个部分对公共服务空间进行整体性设计,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在地域特色上,应通过点轴结构对话城市空间、并且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相融以及多种手段演绎当地特色符号来塑造站前广场的地域特色;在绿化环境上,应通过塑造人性化的绿化空间,并结合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同时借助绿化提升广场的审美价值。第四部分:总结展望,为论文第六、七章。由实践检验以及总结两个部分组成。实践检验部分以重庆市奉节县高铁站站前广场设计为例,对前文提出的理论及设计策略进行实践验证。总结部分主要概括了前文所述的主要观点,也针对研究的后续发展做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