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前后“到”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的“到”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有很多用法,其中动词前后的“到”的词性,以及构成的相关结构关系的处理都有很大的分歧。这种状况也致使语言教学受到困扰,面对学生的提问,爱莫能助。因此弄清楚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都是从动词演化而来的。其中一些介词已经彻底从动词中分化出来了,还有一部分介词,在演化的过程中,介词的功能出现了,但同时还保留着动词的特点。对“到”的认识,正是因为受到了介词的二重性的干扰,而难以分辨。本文以汉语水平考试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全面地对动词前后的“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动词前面的“到”的词性及其相关结构关系处理、动词后面的“到”的词性及其相关结构关系处理两个方面入手,并参照动词语法特征以及其他相关的结构,基本弄清了“到”的性质和解决了相关结构关系处理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前后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动词前面的“到”构成的结构关系有连动句和紧缩句两种关系;动词后面的“到”,除了连动句和紧缩句两种关系外,还有普通的述补关系。我们忽略了对“到”结构中隐藏着的中心词语的分析,这也正是认清“到”结构的关键点。
其他文献
每次在酒馆喝了几杯啤酒,晕乎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在踉跄中总是向左倾跌的时候比向右倾跌的时候多。这是为什么?   人们在森林或沙漠中行走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他们自以为走的是直线,然而在迷路或者没有指路标志的场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稍稍偏左行走。结果,这有可能使他们朝逆时针方向绕一个大圈,又走回原处。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右腿都更加有力和更加灵活。运动科学家都知道人体的这个特点。对人群进行腿力测试
本论文从最为显眼的"卡夫卡神话"这一现象入手,在卡夫卡与犹太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理性精神的复杂关系中,以及他在布拉格这个特殊的城市的"悖谬式"生存方式中,探讨了卡夫
90年代对话批评的兴盛,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以来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建立的一面镜子。它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