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为临床上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8例作为观察组及3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分为治疗前组及给予治疗后的治疗后组,对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均进行血生化检测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I技术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心肌酶谱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LVGAS)及左心室室壁各阶段的应变参数。结果1、常规超声心动图的测量参数结果对比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测量参数LVEDd、LVEDs、LVEDV、LVESV、LVEF相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维应变参数结果对比(1)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整体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面积应变与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纵向应变: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各局部心肌节段纵向应变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相互对比,应变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减低的程度更为明显的节段有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和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P<0.01)。(3)径向应变: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各局部心肌节段径向应变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较,除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后壁中间段及下壁心尖段外,余各节段心肌应变值均有减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圆周应变: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各局部心肌节段的圆周应变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应变值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减低程度更为明显的节段有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和侧壁基底段及中间段(P<0.01)。(5)面积应变: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各局部心肌节段面积应变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应变值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减低程度更为明显的节段有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和侧壁基底段及中间段(P<0.01)。结论1、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急性期心脏即表现出左心室心肌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减低。2、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较敏感地反映出治疗前、后患儿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及科研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