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是易水学派发展早期的代表医家,其中,罗天益上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后启明清温补之派,为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对于罗天益缺乏整体、深入的探讨,所以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的学派背景,系统而全面地总结罗天益的学术思想及罗天益对易水学派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整体掌握易水学派的发展脉络。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在金元时期的大背景下探讨罗天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还能明确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对其后各医家、学派的学术传承有何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首先,以史籍或相关文献为基础,理清中医学理论发展脉络,同时,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找出中医学理论发展过程与历史演变之间的关系。其中以金元时期为主要阶段,分析罗天益所在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罗天益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了解。其次,通过研究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师承易水医家的著作,薛己、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等私淑易水医家的现存著作,及其他有相关论述的文献,以治则、治法、遣药用方规律为指标,详细分析和阐发罗天益的学术特色,完善现有对罗天益以易水学派为角度的学术思想探讨,再通过分析易水学派其他医家的学术思想,概括易水学派的发展方向。理解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学术思想进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罗天益对易水学派的贡献。结果:张元素为易水学派之开山,发扬脏腑虚实寒热证候与病机,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首创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引经报使学说,遵五行学说崇补母泻子治法,认为当下治病不能施以古方,遂少用古方。李东垣传于张氏,独重脾胃为“补土派””代表,首创内伤辨证,治法多以温养脾胃。王好古师从张元素、李东垣两位医家,在二者脏腑辨证学说和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发挥,尤重阴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治疗,提出“三阴可补”。《卫生宝鉴》为罗天益仅存之著,全书共二十四卷,分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四部分,完整地反映了罗天益的学术思想。引用经典、结合医案、分析病机,既收集古验经方,又有罗天益自创效方,药类法象部分大部分内容引自张元素《医学启源》,明确体现了易水学派的痕迹,较之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的特点更加明显。薛己私淑易水,在张元素、李杲等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博众家之长,将重视脾胃发展为重视脾肾,温煦肾命。赵献可传薛己、李东垣之学,亦被认为私淑易水,取两肾之间即为命门,进一步丰富了“命门学说”,创立肾水命火理论。李中梓在易水学派重脾胃的基础上先后天并重的思想,治疗不论虚实,均从脾肾论治。张介宾尊崇李东垣、薛己的温补之学,发挥阴阳一体论,求阴于阳、求阳于阴,温养精血。结论:第一,罗天益在李东垣逝世后负责整理并刊行其师未完成的著作,在传播东垣之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东垣之作得以流传,为易水学派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罗天益遵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以李东垣的脾胃内伤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将病因完善发展,治法、用药分类详细论述,病因分为饮伤、食伤、劳倦内伤,劳倦内伤又补充为虚中有寒、虚中有热两证型,且详细分析病机,形成与现代临床较为相近的脾胃内伤辨证理论。同时发展东垣用药心法,以脾胃功能为中心分析病机,重温补,慎滥下,药物炮制、用法仍遵此法,以求补脾和胃。虽言重视脾胃,却不独论脾胃,不仅重视脾胃对其他脏腑的影响,亦不忘其他脏腑功能对脾胃功能的影响,着眼于整体,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协调功能。.发展了三焦辨证学说,以寒热论之,治以滋阴、温阳,是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完整学说的学术渊源。罗天益在书中多次尖锐地对当时盛行的理论、用方提出自己的质疑,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用方更是不拘于一家,类集名方,与张元素不用古方的原则不甚相同。第三,罗天益曾任元朝太医,与后世易水医家薛己共同将易水学派在宫廷医学中奠定了重要的位置。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罗天益不仅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对脾胃学说的研究更为深入,所成脾胃学说体系亦更加完善,为其后明清温补之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易水学派的理论形成过程乃至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