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khfahdj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工业化,在201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大会上提出,可持续性的工业化、包容性的工业化更多注重的是资源有效配置、科学技术创新、生态环保可持续,能够与城镇化发展良性协调互动。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表现在推动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上,基础性和社会性设施建设继续加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地区统筹发展。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健全医疗保健卫生、加大科技教育文体投入、提升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等基础建设,提升城市服务的能力,促使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推动城镇化质量发展的作用。本文的组成部分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以及方法、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了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工业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并有文献述评;第三章,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本章基于诺瑟姆曲线、二元经济结构、乘数效应模型,构建了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框架,并且介绍了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理,表明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紧密联系;第四章,城镇化发展水平、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工业水平的测度,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工业化水平分别从包容性、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城镇化发展水平从城乡统筹、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口发展五个角度出发;第五章,实证分析,利用30个省市2007-2016年10年的样本数据,在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工业化作为门槛的基础上,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发展影响的门槛效应;第六章,结论与相关建议,通过对第5章研究结果分析,针对不同地区提出相关的措施与建议。经过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基于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工业化的视角,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特征。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的整体协同性不断加强;促使产城进一步融合发展、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此外,本文相比现有文献的创新点如下:引入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工业化指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使用工业化作为门槛变量,检验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为建成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智能信息化、宜居宜业宜行、具有较大竞争力和发展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质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提出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针对农村文献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云计算的强大优势,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信号传输方式,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与农村文献信息资
目的比较治疗用皮卡乙型肝炎疫苗(CliO细胞)及疫苗组分(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liO细胞)、皮卡佐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皮卡佐剂高剂量组(原液)
使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及STL格式转换输出模型,通过熔积成型(FDM)方式用3D打印机打印零件,使软件的建模和硬件(3D打印机)的操作与加工相衔接,以提高学生对软件建模与快速成型加
在介绍当前首钢培训中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立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是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通用方法和手段
阿莽班智达·贡却坚赞(Dbal-mang-Dkon-mchog-rgyal-mtshan)(1764-1853)所著《印藏蒙史略》是一部简略阐述印度、北方香巴拉(佛教理想国)、吐蕃、木雅(西夏)、中原汉地、蒙古等地区施主与持教者相结合的佛教供施关系发展史。虽为印藏蒙史略,但其重点是格鲁派在蒙古各部落的传播发展史。特别是1636年移居青藏高原的顾实汗及其后裔在藏区的政教活动中所起的伟绩阐述的尤为详细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许多家庭和企业,互联网和电视、电话一样,已成为一个标准的服务。为了使用方便,像固定电话扩展到移动电话一样,无
当前,在许多产业产能过剩之时,深陷雾霾笼罩的中国,拥有大规模需求而不过剩的就是绿色能源。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核能低碳绿色能源三驾马车领域加大投入,对打赢防范化解重
[目的/意义]图像包含了丰富、生动的信息,利用图像检索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大规模图像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和处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各国对图像检索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
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提升我国科研能力,本文以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网络技术普及化发展环境中图书馆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挖掘过程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的研究与分
<正> 《伤寒论》是一部热病学专著,其中有关发热证的条文达百十余条,几乎占全书内容的百分之三十。这说明发热在《伤寒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热,特别是持续性的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