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广西巴马县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分析该地区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随年龄增加而缩短的速度是否比非长寿地区人群缓慢,比较该地区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是否比非长寿地区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长,从而探索巴马长寿现象是否与端粒有关。方法:1、建立端粒DNA长度的检测方法:地高辛探针标记的Southern blot方法。2、收集49例广西巴马县健康人群(实验组)外周血样和51例广西非长寿地区健康人群(对照组)外周血样,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按年龄分为四组,分别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5岁,<64岁),老年组(≥64岁,<85),长寿组(≥85)。运用地高辛探针标记的Southern blot方法测量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限制性酶切片断(TRF)长度。3、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优化地高辛探针标记的Southern blot方法,确定样品DNA最佳上样量为1.5μg,最佳酶切时间为2h。测量对照样品端粒DNA长度,结果分别为3.9Kb、10.2Kb。2、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年龄作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线性关系良好,两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与-0.942,回归方程分别为Y=11.888-0.044X、Y=11.141-0.045X (X为年龄,Y为端粒长度),比较两个方程的回归系数,t=0.32(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以年龄为协变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作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端粒DNA长度不同,且实验组端粒DNA长度较长。4、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部各个年龄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部各年龄组之间的端粒DNA长度均有差异,年龄越大的组别端粒DNA长度越短。5、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年龄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做t检验,结果显示除青年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年组、老年组、长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人群端粒DNA长度在中年组、老年组、长寿组均比对照组人群端粒DNA长度长。6、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部不同性别端粒DNA长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尚不能认为不同性别人群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有差异。结论:1、广西巴马和广西非长寿地区人群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但尚不能认为两组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随年龄增大而缩短的速度不同。2、广西巴马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比广西非长寿地区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长。3、广西巴马和广西非长寿地区不同性别人群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尚不能认为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