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与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据调查,全世界中小企业数量占据98%以上,对各国GDP的贡献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创新背景下的新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新产品占全国的82%,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8%,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可供抵押的资产少、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面临着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 目前,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及股票融资。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股票发行遵循严格的审核制度,而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科技创新的风险较大,很少能够上市融资。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由资金、政府资助及银行贷款,三者的资金规模有限,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大量长期性的资金需求。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并以陕西省为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陕西省1995-2011年不同的资金投入渠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