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低品位含钒石煤的浸出及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钒石煤作为一种重要的钒矿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石煤中钒多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钒云母的晶格中,结构较稳定。传统火法焙烧提钒工艺存在环境污染严重或酸浸过程耗酸量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湖北郧西某含钒石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At.f)和胶质芽孢杆菌(B.M.)浸提石煤中钒,研究了细菌对钒的浸出工艺条件及不同强化方法对含钒石煤浸出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获得了At.f对含钒石煤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初始pH值2.0、矿浆浓度为20g/L、接种量10%、初始Fe2+浓度12g/L,30d钒浸出率为47.56%;获得了 B.M.对含钒石煤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pH值6.0、矿浆浓度为20g/L、接种量10%、以蔗糖为碳源,添加量为20g/L,30d钒浸出率为44.3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B.M.不同诱变方法的研究,发现最佳诱变方法为紫外诱变,诱变菌种的草酸和柠檬酸代谢量分别比诱变前提高了 37.67%和33.01%,钒浸出率提高了 7.86%。研究发现,采用“空白焙烧预处理含钒石煤”强化细菌浸出效果,B.M.和At.f对钒浸出率分别可达92.62%和60.63%,较未采用强化处理工艺,钒浸出率分别提高了 48.31%和13.07%。对含钒石煤进行了热力学、SEM、FTIR及XRD分析,发现有机质、黄铁矿和钒的氧化反应在热力学上均可以自发进行,且钒云母铝氧四面体的结构失稳、基本构成单元发生畸变和垮塌且赋存于残渣态的钒含量降低,是微生物浸钒的主要机制。研究了不同浸出不同工艺,发现含钒石煤原矿及空白焙烧预处理后含钒石煤以及菌种的作用顺序等对钒的浸出率影响较大,钒浸出率大小顺序为:B.M.+At.f(94.27%,原矿焙烧)>B.M.(92.62%,原矿焙烧)>Atf.+R.M.(85.54%,原矿焙烧)>Af.f(60.63%,原矿焙烧)>At.f(47.56%,原矿不焙烧)>B.M.(44.31%,原矿不焙烧)>酸浸(42.37%,原矿焙烧)>水浸(18.36%,原矿焙烧)。At.f浸出过程中,钒云母表面逐渐被黄钾铁矾覆盖而形成钝化层,阻碍了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钒云母颗粒的作用,影响其对钒的浸出效果。首先采用B.M.进行浸出,而后采用At.f进行浸出,可以避免At.f浸出过程中产生的黄钾铁矾对浸出效果的影响。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采用微生物浸出含钒石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低品位含钒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水库年度运用的防洪标准、洪水分期和分期防洪限制水位、水库泄流方式的确定及如何提高低频率洪水下水库防洪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正极、负极、电解液、制作过程和存储环境等方面,综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自放电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自放电的测试方法,包括对传统测试方法的优化及新型测量
以国外职业教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科学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训体系及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试图理解索福克勒斯的最后作品《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采用情节重述与问题互证的疏解方式,力图于情节间找寻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的生存之谜,即他的生存探知及其命运指向
川西海相碳酸盐岩雷口坡组气藏的储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储层薄且呈互层状发育,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储层类型复杂,气藏高效开发难度较大,对储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家长群体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逐步提升,参与意愿十分强烈。面对杭州市S区0-6岁儿童家长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多元化需